考查《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沉浮和《吐司》的歌词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10-16 11:36:31人气:


王宝生

1. 1987年6月,首次出现于官方出版物《天津教育资料选辑·第一辑》

1986年,刚刚退休一年的鲁台中原一中校长董羲之先生(1927-2010)受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撰写了回忆录《我所知道的芦台一中》。 1987年6月出版《天津教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一期),出版这本回忆录。董校长写道:“从1940年到1946年,我在鲁台一中读书……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每个学生入学时都发给一顶黑布封面,上面写着金字《学生守则》。扉页是校训。也是校歌……学生的学业、道德修养、体育锻炼、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求遵守“勤、慎、朴、洁”的校训精神。校歌的歌词中也有体现:

广厦芦苇河岸开阔,贫民皆乐(20世纪30年代曾改为“旧观欢乐祥和”)。这样你才能过上现实的生活,不要把青春误认为是虚名。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身心发展做好准备。不要耽误未来的努力,三年只是一瞬间!

上图:1987年6月《天津教育资料选辑·第一辑》 高级校长董羲之出版《我所知道的芦台一中》

2、1988年12月,在《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出现了两次,歌词略有不同。

余华义老师写的另一条记录是《宁河县教育家杜书田老师传略》:

(宁河县中学)校歌是:广厦平开芦苇水岸,庇护贫民幸福。为了过上现实的生活,不要让虚名导致青春。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身心发展做好准备。不要耽误你未来的努力,它只有三年的时间。

3、1993年建校80周年,学校再次开始传唱,标志着“40年代”的诞生年份

上图:发布于1993 年10 月24 日《校庆特刊》 《原芦台一中校歌》

当时我就觉得“穷书生”这个词好像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浩楼千万间,大庇皆天下穷书生”。但杜诗中所谓的“穷士”,是指出身低下的读书人,泛指天下的穷苦人家。平民。这与中学歌曲的目的不符。中学歌曲应该是一种激励学生奋起争先、成为栋梁之材的感情,但“寒食”却是一种慈悲或者不平的感情。但当时我的文化还很浅(当然,我现在的文化并不深,只是比那时更实际、更认真了),对“吐司”也不太了解。我只是有疑问,并没有深入研究。

2002年1月,政协宁河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公布了第六辑《宁河文史资料》,其中《昔日芦台散忆》载有如下声明:“经采访核实,校歌完成于1930年代后期,歌名应该是《For 《校歌三首》……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宁河中学曾3次遭受战争袭击,7次搬迁时最后一批军队。 ——伪“冀东反共自治政府”战区保安队撤出学校,校舍被毁后,校长杜书田亲自起草了校歌,他的喜悦之情历历在目。纸上写着“广沙开到江边,旧景复新新安宁”,校歌由学校音乐老师李忠福作曲。据宁河中学毕业生田国权、齐兆明老师回忆,“旧景喜新安”这句话,后来被该校老师齐成汉改成了“穷人在这个伟大的避难所里都很幸福”。

上图:2002 年1 月《芦台一中校歌》 《宁河中学校歌》 来自第六系列《宁河文史资料》

考查《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沉浮和《吐司》的歌词

5、2003年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和2013年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逐步完成。

建校90周年不久,学校音乐老师张学明请来了1991年退休的李天才先生(1931年8月出生,1953年8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到鲁台一中工作)。 1中学,当年还唱过这首校歌)讨论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定下了“依然不屈”的基调。张老师在前奏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分解的和弦有流动感,象征传承,具有抒情色彩。迄今为止,它已在专业录音室中录制和使用。

6.本研究的三项成果

上述研究使校歌的真实本质更加完整、清晰。或许,这距离历史现实只剩下“最后一公里”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校史及相关校歌的研究,本研究产生了三项成果。

(1) 1924年出生,原名《昔日芦台散忆·校歌三首》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宁河中学校歌》,扉页是校训和校歌。” 20世纪30年代,“‘穷人在大棚里都幸福’一度改为‘旧貌复新,大家幸福在一起’”。这两句话直接证明了校歌的诞生。这个时代绝对不是1940年代,也不是1930年代后期,“旧貌复新,我们安然”也不是原来的歌词。

1919年3月,河北省教育厅任命杜树田先生(1880-1956)为宁河县中学校长。杜校长是本县宁河镇人。他是清末学者。毕业于天津北洋政法学校。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天津市公安局局长,并拒绝辞职。杜先生作为第二任校长,任职时间为1919年至1948年,主管校长三十年。杜校长上任后发现校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游说宁河多位军政官员集资修建新校舍。 1924年2月,租用鹿台镇东大营聂公祠纪念地40余亩作为校址(现址)。施工于三月开始,八月竣工。开学时,师生搬入新教学楼。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10月31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校舍被军队占领,学生被迫停课回家。此后至1934年的十年间,学校“三遭战败,七次迁址”。 1934年8月,学校整修东大营校区,购置设备,迁回原址(现址)。

上图:执掌学校30年的第二任校长杜书田先生,以及他多方集资于1924年最终建成的宁河县中学校门。

人们普遍认为,“旧貌复归,太平”这句话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宁河县中学校歌》 研究表明,这句话是20世纪30年代校舍翻新后产生的。 1934年8月校舍重新装修,他所说的是“最后一批——名部队和伪‘冀东反共自治政府’战区保安队撤出学校”是在1937年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教官“钟老师”来到学校,伪政权经常来学校闹事。广大爱国师生抗日救亡。杜校长抗击日伪,保护学生。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保持学校的发展,校舍一直没有进行大修。杜校长能以如此愉快的心情写出“幸福”、“幸福安宁”,实属不易。因此,校歌不可能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

那么,校歌是否可能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呢?惯于。因为从1924年10月31日到1934年8月,学校“三遭战乱,七次搬迁”,已经流离失所,根本不在原址。这十年,杜校长有兴趣、有心情写《广沙平光》,是不是可以开芦苇庄,让穷苦百姓幸福呢?”显然不行。

杜校长为校舍完好而高兴,亲自起草校歌的时间按逻辑分析应该是1924年8月,新校舍落成,新学年开始。经过游说、筹集资金,学校终于搬迁到地势宽敞、环境优雅的新址;新校舍终于建成,一栋坐北朝南的平房建筑,造型庄严古朴,礼堂、综合办公、教学区、生活区、操场等功能区域清晰。斥巨资3.2万元搬迁校舍,105人为学校校长朱工(现存)立了“宁河县中学校长捐建校舍碑”。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件盛事。看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正在成为现实,博学旧知、主张改革、热心教育、多才多艺的杜校长高兴地挥笔泼墨:“广厦平开河岸边,大比……读书人都高兴……”这是自然的。遗憾的是,这件书法珍品未能留存至今。而且,如果这件书法珍品留存下来,我们又何必去考证呢?砰,原件展示出来,落款清晰:“……中华民国十三年。”正是因为这些原始档案丢失,才需要进行研究、追溯历史、还原真相。

1934年8月,三度毁于战火、七次搬迁的学校终于回到了原址。校舍重新装修,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杜校长很高兴,把校歌重新命名,把第二句改成“旧貌新貌”“和睦相处我感到高兴”,释放了我胸口的堵塞,适合当时的情况。那个时候。后来齐成汉老师建议第二句改回“大白……诸子皆大欢喜”。这是从此以后一直传唱的校歌,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天又被传唱。它也“在20世纪30年代改为‘旧观复欢’”。关于“香干”的真相(“香”与“香”的区别不再考证)。

因此,推断校歌诞生于1924年更符合逻辑,也更接近历史真实。

考查《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沉浮和《吐司》的歌词

1937年宁河县中学19班毕业照。左三排是李忠福老师,左四是齐成汉老师,左六是校长杜书田老师。

(二)“吐司”

2015年我开始研究学校文化时,读了很多校歌,发现校歌中经常出现“祝酒”这个词。例如:1933 《学生守则》“……高文学显学,宋庆空受尊。无数敬酒来香香”;《昔日芦台散忆·校歌三首》“黎派雄伟,渤海高耸,举杯遍地……”;《安徽大学校歌》:“江海之旁,城镇乡间,学校大学林立,众人惊愕,几经风波,终于见到臧。” “Toast”原意是“许多智者”。金卢臣《天津高庄子李氏小学校歌》诗云:“士多成大业,群才济济成大业”。清黄遵宪《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诗:“广州楼房数万间,多士居其家”。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1993年学校庆祝建校80周年之际,我看到的张老校友所写的校歌初稿是正确的。我请在学校工作的老同学王学勤向李天才老师请教校歌中的“韩食”二字是不是“吐司”。 2022年10月6日,王学勤老师专门采访了李天才老师。李老师说:“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唱‘吐司’,后来就不唱了,不知道后来怎么就改成了‘韩食’,大概没多久我就唱了。”改为‘韩氏’”。作为当年(1953年开始)在学校里唱过这首校歌的人,李先生的回忆有力地证明了原歌词是《吐司》。

(三)三十九年的“沉默”

《吐司》被误改成《寒食》,并在1993年建校80周年校庆时演唱,校歌一度沉寂。

上图:20世纪50年代芦台一中的校门。该门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中被毁。

我通过电话采访了1957级校友梁国珍老师;我委托田雪老师采访了她的父亲田克志老师(1958级校友),田老师又给她的同学陆春元打电话核实;我通过电话采访了1966级校友冯克俭老师;微信采访1973级校友冯保中先生和张学明先生;微信和电话采访的对象包括1980届校友张云成先生、向志良先生(1975年进入初中)、李合忠先生、1984届校友董利民女士。这10位校友当年都在该校。对于文学、音乐爱好者和核心成员来说,如果当时唱这首歌,一定会留下印象。他们一致表示,上学时从未唱过、听过、见过这首校歌。我从1985年到1991年在学校读书,虽然我不是文艺骨干,但我和同学在学校的六年里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梁国珍老师1954年8月入学,是李天才老师工作二年级的学生。 1953年李天才老师刚参加工作时,师生们还在唱着这首校歌。但1954年的梁老师、1955年的田老师、卢老师却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唱过。可以推断,这首校歌起源于1954年开始沉寂,但直到1987年6月才出版了《答魏子悌》(第一期)。直到1993年建校80周年校庆时,这首歌才在学校再次传唱。校歌——已经“沉默”了39年,其中“隐形”了33年。

上图:1986年的芦台一中校门

综合上述研究,1993年以来校歌标题下标注的“40年代”应修改为“生于1924年,原名《陆军官学校开校》”,“寒食”一词应恢复为“土司”。

校歌阐述了办学宗旨,弘扬校风,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呼唤锐意进取,共创美好未来。它是学校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的艺术表现,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台一中过去是河北省的“宝塔学校”,现在是宁河区的龙头学校。其校歌开创了该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先河,也是中国中学早期校歌中的“瑰宝”。审视其诞生、兴衰和恢复原貌,不仅可以追溯学校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校歌的教育作用。师生们将学习校歌、回顾校史。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守正创新,通过歌声和理解增强家国情怀,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谨以此文献值,纪念我的母校、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伟大的鲁台一中建校110周年。

用户评论

红尘滚滚

这首校歌《芦台一中校歌》真的太有感染力了,每次听到都感觉自豪感油然而生。感觉它的诞生和沉浮就像学校的历史一样,见证了时间的变迁。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呆

《吐司》这首歌的歌词也很有意思,和校歌一样,都承载了学校的记忆和情感。虽然有些歌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我觉得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金橙橙。-

《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历程真的很感人,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成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和坚持。希望这首歌能永远在校园里回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听到《吐司》的歌词,瞬间感觉像是回到了校园时光,那些青涩的记忆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这首歌真的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衣青丝

校歌的沉浮让我想起了很多学校的变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首校歌就是芦台一中的故事。希望这首歌能一直传承下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我对《吐司》的歌词印象特别深,每次唱的时候都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真的很搭配,让人忍不住哼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校歌的诞生和沉浮,让我看到了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首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芦台一中校歌》的歌词写得真好,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让人听了就不由自主地想要为学校骄傲。希望这首歌能成为永恒。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吐司》这首歌的歌词太有创意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学校生活的热爱。我为这首歌点赞!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校歌的沉浮历程真的很不容易,但这也正是它珍贵的地方。这首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学校精神的象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我对《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通过了解这首歌的来历,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首歌真的很棒!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吐司》的歌词很有深度,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感悟。这首歌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学校,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校歌的诞生和沉浮,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起伏,这首歌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真的很感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芦台一中校歌》的旋律和歌词都很美妙,每次唱起来都让人心情愉悦。这首歌是我心中的经典。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吐司》这首歌的歌词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它唱出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这首歌真的很正能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里缺他

校歌的诞生和沉浮见证了一个学校的成长,而《吐司》的歌词则是对这种成长的最好诠释。两首歌都值得珍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我对《芦台一中校歌》的诞生历程感到非常敬佩,这首歌承载了太多人的努力和汗水。它是我心中的永恒。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忘初心

《吐司》的歌词让我想起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它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这首歌真的让我热泪盈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