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育英学校你不知道的事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10-16 01:49:44人气:


育英学校的诞生:从延安到西柏坡的下东峪村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下令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让延安幼儿园和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提前撤离延安。

出去的时候,每只动物都背着两个大柳条筐,每个筐里坐着两个面对面坐着的孩子。他们随着山路的颠簸和动物的颠簸,上下左右摇摆。整个苗圃在骡马背上,在老乡的篮子里,在名副其实的摇篮里,摇摇晃晃。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悬崖,上面是低空,下面是深渊。这些孩子静静地坐在篮子里,有的安安静静地睡着,有的扭头看着路边的人们。

行军途中,骡马背上摇篮里的孩子们是育英学校最早的学生之一。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毛泽东派出中央警卫部队的骑兵护送他们。师生们在遭到敌机轰炸、下方敌兵追击的情况下,渡过了黄河,越过了太行。历经千辛万苦,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附近。他们顺利完成了胜利。安全转移。

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这些孩子的父母几乎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在战争年代,军队残酷而危险,许多人把家人和孩子留在了陕甘宁边区。为了抢占机遇,在东北建立坚实的根据地,中共中央出动了十万大军和一大批领导干部。几乎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被派往东北,而他们的大部分家人和孩子则留在延安;根据战后国共停战协定,中共撤出了江南八个根据地,部分幼儿被送往延安;一些在敌占区从事秘密工作的同志,也将子女寄养在延安后方。延安撤离时,“洛杉矶幼儿园”(原“中央幼儿园”)里有近百名儿童。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迁徙,连初中的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除了“洛杉矶日托中心”的孩子外,还有不少分散在平山县各个中央政府机构的孩子。很多到了学龄的孩子都是由父母教识字,或者是跟村里的孩子一起“游击”学习识字,很不正规。而且,当时解放战争正处于决战前夕。中共中央不仅要指挥前线战争,还要领导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准备工作也开始了。政务繁重,干部常常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业。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供给部决定设立一所小学,将分散在乡村和机关的适龄儿童集中起来,为所有学生提供住宿,统一课程,统一管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健康。增长,同时解除中央机关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工作。

学校于1948年6月动工兴建。中共中央办公厅供给部原有一所小学,位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嘉峪村。学校很小,只有十几名学生。中央供应部位于下东峪村。村里曾经有一所初小,时开时关,只有几个孩子。中央供应部赶到时,该小学正处于关闭状态,显然不具备同时容纳100多名学生的条件。

1955年,朱德视察育英学校时与孩子们在一起

中央党委决定,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主持工作,中央党委书记曾三,中央供给部部长邓殿涛主持工作。中央供给部办公室主任孙同勇直接负责筹备红色寄宿学校的任务。

学校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下东峪村,距中共中央所在地仅七八里路。中共中央在附近建学校,不仅是为了革命后代的安全,更是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校舍是用村里一个地主的大院改建的。这位地主土改时腾出来的房子正好空着,就用土坯、木栅栏把巷子堵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校园。经过一番修缮,土炕被拆除,搭建了一个土台作为教室。利用屋外一小块平地建一个游乐场。学校又盖了几间平房,雇了一些当地的木匠做了一些黑板、桌子、长凳、秋千、单杠、双杠,都没有油漆。这是学校原来的全部财产。

此前,为了方便西柏坡与家长同住的学生,在教职员工住所旁开辟了教室进行教学。负责人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刘火。语文、算术、地理、常识等课程均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副主任叶业龙夫人蒋英来任教,被命名为“中央政府小学”。学校”。

这个教学点只有14名学生。他们是李娜(毛泽东之女)、任媛(任弼时之子)、董良玉(董必武之子)、王兴(王若飞之子)、傅锐(彭真之子)、王明明(王明之子)、胡木英(胡乔木之女)、吴绍祖(吴云甫之子)、杨绍明(杨尚昆之子)、廖忠武(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廖鲁彦之子)中共中央委员)、叶燕、叶丽雅(叶子龙的女儿)、周艳(毛泽东厨师周少林的女儿)、钟小兰(周恩来司机钟步云的女儿)。最小的6岁,最大的14岁。孩子们上课的教室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面向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的住所。 1948年11月,这里的14名学生并入下东峪村“中共中央供给部小学”。

1948年11月2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供给部育英学校”真正诞生。 1949年进入北平后,更名为“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学校”,简称“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学校”。为了庆祝十月革命(俄历10月,公历11月)的胜利,学校每年都与其一起举行校庆,因此每年的11月7日成为育英学校的校庆日。

毛泽东为育英学校题词(中)

北平西郊万寿路,校园原来是傅作义部队的一处军营

1949年4月22日,育英学校师生告别夏东峪村,迁往北平。

这些没有去过城市的孩子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的。他们认为城市里的人住在楼房里,走在街上。他们认为城市里没有土路。为了让从未见过石头的城市居民“开眼界”,孩子们竟然带了很多石头进城。

到达保定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露营地是一座教堂。门口亮着明亮的电灯,耀眼的光芒照得如同白昼。

4月23日下午4点左右,车队抵达北平永定门。从这里经天桥、前门、西单、复兴门、公主坟直达西郊万寿路——号新校址。

经过两天的路程和坎坷的道路,大家都身心俱疲。到了车站,我们简单吃过晚饭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大家发现自己向往的“新学校”竟然如此破旧!

民国初年,为回族师范学校成大学校。日本占领期间,它被改建为日本小学。解放前,被傅作义改建为军马厩和军需仓库区,是军营。

乍一看,军营荒凉破败,周围几乎没有房屋。

地面上杂草丛生,工事废弃,到处都是弹坑和弹壳。所有院墙都用灰泥画了大圈。据说这里经常出没野狼,画上白色圆圈是为了吓唬野狼。校址选在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东面和北面毗邻中央书记处和中央保卫局,安全相对有保障。

清理旧战场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未爆炸的炮弹、手榴弹和生锈的子弹随处可见。有一次,两个孩子捡起一个铁球,并用石头扔它。老师及时发现并没收了。原来是地雷,幸好没有爆炸!这些危险品均被及时收集、统一销毁。解放军工兵营清理完毕,战争遗留的危险品全部消除后,新校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师生们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双手,用简单的工具拔草修路、拆网填沟、修缮房屋、压地建田,成绩有了初步好转。校园环境。

当时的领导决定保留校园内的碉堡,并在上面建一个亭子,以珍爱和平,勿忘战争。校园整修挖出的土,在亭旁堆积成山,种上青松翠竹,成为一道校园风景。学校现在的致远花园是在当时保存下来的活教材——碉堡的基础上修建的。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大批干部到达北平,中央机关所属学龄儿童日益增多。为了避免成为高干子弟专门学校,学校放宽了招生条件。到1949年9月学校开学时,在校学生人数已从4个班增加到10个班(每班20多名学生),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育英学校历史上第一次校园建设高潮的到来。

194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拨款修建华直育英学校新校区。 1950年初正式动工,校园建设仿照苏联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纳希莫夫初级海军学校。它于1953年竣工。

1956年后,学校逐步向群众开放招生。 197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育英学校”。

任弼时和他的家人在西柏坡

严禁炫耀家长的荣誉地位,毛泽东亲题“好好学习”

育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严禁炫耀父母的荣誉身份。老师从不询问学生父母的名字,学生从不询问父母的情况或互相比较。育英小学的孩子们从小就牢牢记住自己是一名普通工人;他们现在学习知识,将来把一切奉献给劳动人民;他们的同学不会问他们的父母是谁,也不会将自己与父母的地位进行比较。

当时,育英小学作为中央干部子弟学校,学生中有中央领导子弟、各部门负责同志子弟、一般干部子弟。但在玉英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是同一个学生。校长和老师比家长更担心,他们绝不会因为父母的辈分而偏袒任何人。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穿同样的衣服,用同样的东西,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学生们互相称呼名字,不加姓氏。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当然也不知道父母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姓氏。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没有人会炫耀或比较。听说实行军衔制度后,学校里有的学生比他们的父亲邢和邦还要优秀。育英的学生中,威望最高的就是品雪。 “父母都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这是闻所未闻的。”五年级学生林乔丹感慨地回忆道。

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育英学校学生家长以各种方式向学校和孩子们表达节日的祝贺。当时,毛泽东的小女儿李娜也在育英学校就读,高尔勋老师担任李娜的班主任。高老师清楚地记得,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学校号召各班级和课外活动小组集体做一些东西寄给学校,以表达对自己节日的祝贺。高老师的班级是学校最高年级(五年级),所以当然不落后别人太多。于是,高老师动员全班同学: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我们也要给学校送一份礼物,请同学们开动脑筋,送上一些新鲜的、不平凡的东西,但这是用钱买不到的。经过这次动员,学生们开始想办法去做,有的想绣,有的想画。高老师指导我说,周日回家的时候(当时学生都在学校寄宿,只能周日回家),也可以请父母帮忙!这样一提醒,学生们的心胸顿时开阔了。

儿童节前夕,一个周一的早晨,李娜带来了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李讷说:“昨天我求爸爸写几个字,爸爸写了‘好好学习’四个字。但一不小心,水印是水滴弄出来的,所以爸爸就写在‘好好学习’的左边。”嗯’。

当学生们看到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时,激动不已,热烈鼓掌。拿着题词,高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了学校的木工教室。他向潘忠贤老师请教,做了一个木架,装上玻璃,小心翼翼地将“好好学习”的字样嵌在里面。然后,全班同学排队送到校长室,交给校长韩作立保管。

很快,韩校长就把它挂在了办公室门口对面的墙上。一进大楼就看到毛主席的批示——:“好好学习”。这句话永远激励着老师和同学们不断进取!

后来,学校在进校的照壁墙上刻上了毛主席的题词,时刻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时刻提醒老师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如今,“好好学习”已成为育英学校的校训,其内涵也更加丰富。

围绕办学使命,刘少奇和老师们谈话到晚上9点半

关于北京育英学校你不知道的事

1954年12月2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邀请在育英就读的韩作礼校长及其子女涛涛、丁丁两位班主任学校到他们家,请他们吃饭,并与他们交谈。他们聊了五个小时。

随后,刘少奇向老师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你们办这样的学校有什么经验?学生有哪些缺点?有没有特别难管理的?学校的人员配置是怎样的?深入研究业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是否感到安心?家长开车接送学生怎么办?老师们都一一如实汇报。

吃完晚饭,刘少奇把涛涛和丁丁叫了过来,让老师们当面讲述自己的优缺点。老师们讲完后,刘少奇、王光美让孩子们听老师讲课。如果你不听话或者犯了错误,你的老师会在学校严厉管教你,你回家后你的父母也会严厉管教你。两个孩子都说记住了,刘少奇就约他们出去玩,继续聊。

当被问及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情况时,刘少奇对育英学校这么多毕业生能否升入中学表示怀疑。他怀疑学校是否利用组织力量手下留情:“一般来说,小学毕业生差不多有30%,为什么考上中学的机会几乎是100%?”韩校长向他解释,这两年,教育局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组织统一招生委员会进行编号考试。我们两个班的很多毕业生都没能考上师大附中。第二班有134名毕业生,我们留下了4名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准毕业。其中一人未能进入北京的任何一所中学。一位随父母去了南京并考上了中学,另一位则前往沧县与父亲同住但没有考上中学。我们育英从来没有要求上级党委手下留情,上级党委也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王光美也替老师们向刘少奇说明了情况,他这才松了口气。

刘少奇随后指示老师们:“今后,我们不要再强调升师大附中,同时要大力教育学生,向家长宣传,在小学毕业后,要乐于参加劳动生产,乐于劳动。”工人、农民、护士、小学教师等。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及教育,也总会有学生无法进入中学。如果你注重这方面,你就不会批评他们中考不及格。你们;如果你只宣传或强调你要上中学,如果你不上中学,人们就会骂你,说你没有完成任务。”

对于学校与家长的工作,刘少奇强调:“要主动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则来办学,家长说这说那,不要犹豫。家长提出的意见正确就接受。” ,如果他们不正确,就接受他们,并向他们解释清楚……”

刘少奇与老师们的谈话直到晚上9时30分才结束。

1953年,刘少奇(后排左四)视察育英学校

周恩来亲赴学校,任弼时提出忠告,胡耀邦题写校名

1952年冬,周恩来的秘书带着在育英学校读书的孩子走进中南海西华堂。周恩来一看到孩子,立刻注意到孩子穿的小中山装是毛料的。

周恩来问孩子:“你的衣服是谁买的?”孩子回答:“不是我买的,是学校给的。”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周恩来却饶有兴趣地听着。

周恩来问:你们学校伙食怎么样? “很好,我们总是吃鸡、鸭、鱼、肉。”孩子说道。 “哦,你经常吃吗?”周恩来继续问道。 “我一直在吃。有些学生吃腻了,就留在餐桌上。”显然,孩子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几天后,就放假了。那天下午周恩来难得有时间,就上了车,直奔育英学校。校长得知总理来了,立即出来迎接。

在周恩来的询问下,校长汇报了学校近况。

周恩来等他说完,然后讲述了从书记子女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并严厉批评了:“你们学校的学生都是革命干部的后代,学校有责任教育好他们,不能特殊一点,别把他们培养成八旗子弟!”

20世纪50年代,由于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吃、穿、住、用设施一模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亲如兄弟姐妹,老师对待同学一视同仁。无论你是国家主席的孩子、司机的孩子还是厨师的孩子,你都要叠被子、擦脸盆、补袜子、钉扣子,轮流值班。扫地,一切民主,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老师都不会偏袒任何一个孩子。

在西柏坡,素有“人民骆驼”之称的任弼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秘书长。在那段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期,任弼时非常忙碌,他的身体状况也恶化了。

尽管工作繁忙,任弼时始终不忘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要求尤为严格。

1948年,任弼时的小儿子任远只有六七岁。从延安去西柏坡时,他带了一辆小自行车。虽然很旧了,但孩子很珍惜,每次骑完都会擦。

有一天,圆圆让妹妹圆芝带他到院外的打谷场练习骑自行车。天真活泼,我骑着自行车从远处绕着田野转了一圈,时而快,时而慢,骑得非常开心。两人玩了一会儿回家后,圆圆让姐姐帮他擦自行车上的灰尘。他说:“你看,漆都剥了,亲爱的姐姐,快给车做个车罩吧!”远志看着弟弟哀求的眼神,无奈答应了。

当时实行的是供应制。远志写了一张六尺长的白布条,去行政部门审批,然后把审批条交给了看守邵长河。邵长河接过审批单,立即将布拿了回来。

任弼时很快就得知了此事。他让邵长河给两个孩子打电话,询问了情况后,郑重地说:“虽然全国即将解放,但我们国家还很穷,前线需要更多的物资支援。中国需要大量的资金,主席还穿着拼布衣服,你为什么要做汽车衣服?”媛媛年纪轻轻,却很懂事。听了父亲的话,他说:“姐姐,我们不做车衣了,把布还给我吧。”任弼时站了起来。赖摸着媛媛的头,说道:“媛媛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以后一定要注意勤俭节约,收到什么再让我知道一下,不然就收不到了。”远志点头同意。随后回到了宿舍,远志将普让邵长河还给了后勤部的仓管员。

同年,中央官立小学成立,孩子们终于可以上学了。任弼时告诫儿子任渊:“孩子要好好读书,现在不读书,将来就没有用处。”后来这句话成为全校学生的学习要求,实际上也成为育英学校早期的校训。

1986年清明节,育英学校首届“五四”学制实验班一年级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全市风筝比赛。实验班的两名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个七米长的龙形风筝。但龙上没有校名,大家就央求范明德校长题字。

这并不是范校长自己写的,而是通过当时驻校协助5月4日学改的中央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庄福清写的。几经周折,他联系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请他为育英题写校名。胡耀邦对育英的红色历史充满了感情,对育英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创新更加感到欣慰,于是高兴地题写了“北京育英学校”六个大字。这句话不仅印在当年春天的大龙风筝上,还刻在育英的校牌上,并一直流传至今。

老校门与影壁,绝对安全与时代见证

1950年至1953年,在韩作礼校长的主持下,中植育英学校以列宁格勒纳希莫夫海军初级学校为基础,掀起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1951年,红墙、红瓦、门楣红星的校门首次竣工。此后40多年来,它保护了数千名育英学生,直到1995年学校重建时被拆除。2012年11月7日校庆之际,在现任校长于惠祥的策划下,红色老校门再次矗立在育英校区南侧。

早在“洛杉矶幼儿园”时期,校园保安就已经得到了血淋淋的教训。 “洛城苗圃”里有不少中央领导人和前线指挥员的子女,也有不少烈士遗孤,因此“洛城苗圃”成了特务破坏的目标。

1945年8月18日晚,主任查房后,两个值班的保育员因天冷去烧水,一个突然肚子疼就去找药。他们万万没想到,仅仅几分钟的疏忽,刘伯承的二女儿华北就被杀害,年仅6岁。刘伯承强忍悲痛,安慰哭泣的护士,第二天就赶赴前线。

自建校以来,育英学校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孩子们的绝对安全。学校门口守卫极其严格,孩子们绝对不准外出。外来人员接孩子时必须持有加盖公章的介绍信。如果介绍信上没有加盖公章,即使知道自己是某单位职工的子女,也不会被允许离开学校,更不用说探望了。警卫人员中甚至有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兵,因为他们政治可靠,责任心强。

20世纪50年代初,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他的三个孩子就读于育英学校。中央召开会议,陈毅来到北京。中午,陈毅想趁着休息时间去看看孩子们,就带着秘书和警卫,驱车前往万寿路的育英学校。

陈毅到达时,学生们正在午睡,校门紧闭。陈毅走到校门口,接待室的张叔叔探出了头。

“老同志,我看到我的孩子来了,麻烦您方便一下。”陈毅笑着说道。

张大爷指着墙上挂的规章制度说:“现在是午休时间,没有访客。”学校领导多次说明,门卫的工作非常重要,必须按照规定办事。这位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牢记在心。

陈毅的秘书上前说道:“首长从上海来北京开会,开会后马上就回去,我只有中午有空,还请首长多多关照。”

张叔笑道:“这里的学生家长大多都是校长,如果照顾他们,那系统还有什么用呢?”

“这位局长是陈……”秘书话刚说到一半,就被陈毅拦住了。

就这样,陈毅并没有见到孩子,会议结束后就回到了上海,但他对育英学校的安全管理非常满意。

学校少先队活动有几个不可或缺的呼号:“准备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时刻准备着!”这些呼号源自于朱德在老校区照壁墙上为育英学校题词。这面影壁见证了育英派的三变。

第一次是1953年,朱德非常关心孩子。虽然他的孙子们没有就读于育英学校,但他仍多次到育英视察、上课。在育英新校区落成之际,杨尚昆名誉校长邀请朱德来校参观并为学校题词。随后,学校将朱德的题词“准备为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刻在校门内的照壁墙上。这在新校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见证了育英学校一周年的庆典。第一次建设高潮完成,正式成为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第二次是1978年。1978年,范明德校长来到任育英学校,重建照壁成为他整顿学校各项工作、使学校工作步入正轨的重要举措之一。照壁再次见证了育英学校的快速发展。

1980年开始、历时20多年的“五四”学改实验,使育英学校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影壁上镌刻的毛主席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再次激励着育英学子发奋图强,奋发有为。

第三次是2014年,作为育英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第三次高潮的重要工程——校史广场的建筑之一,影壁再次被重建。它见证了育英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踏上新征程。

用户评论

丢了爱情i

哎,北京育英学校,这名字一听就是历史悠久啊。不过你不知道,他们学校里的古建筑保存得真好,每次路过都让人感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我以前在北京育英学校读过书,那里的师资力量真的挺强的,只是校园里的食堂有点让人头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北京育英学校,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但你不知道,其实他们学校里的学生都很朴实。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听说北京育英学校的学生都很努力,但我真没想到他们会为了考试拼到那么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北京育英学校,这所学校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你不知道,他们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超级丰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有个朋友在北京育英学校,他说那里的宿舍条件很好,但就是离市区有点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北京育英学校,我小时候就听说这所学校很有名,但你不知道,他们学校里的图书馆藏书量惊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明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北京育英学校还有个特色就是他们学校的运动会很有看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北京育英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学楼装修得挺现代的,但你不知道,他们学校的操场是老式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我一直以为北京育英学校的学生都很内向,但最近听朋友说,他们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很活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北京育英学校,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学校的校长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叹

我小时候在北京育英学校上过学,那里的师资力量真的很强大,可惜我那时候太小,没珍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北京育英学校,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回忆。但你不知道,他们学校里的校运会总是那么热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北京育英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确实不错,但我真没想到他们学校的校园环境那么优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北京育英学校还有个特色就是他们学校的食堂竟然能做出那么多地方美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米兰

北京育英学校,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我的青春。但你不知道,他们学校里的校庆活动总是那么感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杰克

我有个亲戚在北京育英学校工作,他总是说那里的学生都很优秀,但我真没想到他们学校的管理那么严格。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の笑颜

北京育英学校,这所学校的历史悠久,但你不知道,他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总是那么丰富多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我一直以为北京育英学校的学生都很低调,但最近听朋友说,他们学校里的学生其实很有个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