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四种策略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8-30 01:10:01人气:
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和空间关系的科学。
又在想什么?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应过程。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是当我们学会好好思考时,数学可能会成为一种享受。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数学课程的价值在于数学对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与思维教学原则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共同的要素:情境与问题、探究与合作、反思与拓展。我们可以发现,胡卫平教授所倡导的原则与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完全一致。因此,用思维教学原则来指导数学教学是非常恰当、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接下来我们做一道题:
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从哪里开始?纵观整个计算过程,由于“74”的值太大,所以我们重点关注“7”。
“7”由3 场比赛组成。哪一个可以移动?
如何得到左边的“14”和“3”到“9”。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组织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四大策略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首先要立足于认知冲突。在数学中,创造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发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很难用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或解决新遇到的问题。
胡卫平教授及其导师撰写的论文中有一段话提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要点,联系现有经验,设计一些“认知冲突”。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困境情境”或看似与现实生活、现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方法、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探索问题,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问题情境:是能够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背景。所以,这个解释是比较简单的。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可以视为问题情境。那么这种情感体验是什么呢?例如,认知冲突是一种混乱,能够引起混乱的背景称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需要满足三个特征:
首先,真实是指学生能够触摸到、感知到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分为三类:
生活的现实,对于学第一阶段的学生来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逛街,也就是认识上、下、左、右、前等等,但是到了第二、三阶段的学时,普查的情况可以介绍;
数学现实,学生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新的学习现实。例如,如果学生学会了整数加法,那么这个经验可以作为学习小数加法的现实;
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学科的现实,体育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以及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学科,都可以视为学习数学的现实。
其次,趣味性,情境必须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三,思维,所谓情境创设一定要有数学味道。
1.打破认知平衡,制造矛盾心理
所谓打破认知平衡,就是让学生从平衡状态走向不平衡状态。人类生来就有一种“保持平衡”的心态,如果不平衡,就会感觉不舒服。通过不平衡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就会产生内驱力,使学生建立平衡,让自己舒服。
以北师大三年级教材中的“过河”为例:
根据实际情况,先算出总人数,然后除以9。然而,在学生还没学会括号之前,列出的计算公式是:29+25/9。
根据这个公式,根据原来的经验,我们只能先计算除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先算出有多少人,然后除以9,该怎么办?
学生1:写汉字时,指出必须先数数。
学生2:划线并表示必须先计算。
学生3:画一个圆圈并表示必须先计算。
老师:你们的成绩都很好。都是先加法再除法。然而,为了确保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规则。
因此,使用括号。
2.注重直观图像,提供丰富的表征
首先,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基于直观形象,所以我们提供的支持实际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则的;其次,从大脑的角度来看,它符合左右半球的协调。
比如五年级第二卷《分数除法(二)》:
为了提供图像支持,提出了两种模型:分数模型和矩形区域模型。使用这两个模型让学生探索整数除以单位分数。
以第一种情况为例,我们逐渐从整数除以整数过渡到整数除以单位分数,让学生逐渐明白整数除以单位分数实际上就是乘以单位分数的倒数。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培养问题意识,走好询问流程
情况与问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情况包含问题”的关系。我们给学生提供情境,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后续的活动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根据0+0=00和2+2=22,你可以问什么问题?
有的学生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两个数之和等于两个数的乘积的结论。
有同学反对:1+1不等于1*1,3+3不等于3*3。因此,不能说两个数之和等于两个数的乘积。
师:这里分两组。有没有两种情况,两个数之和等于两个数的乘积?
让我们开始探索吧。
学生1:3+a=3a。解方程得到a=3/2。
学生2:4+a=4a。解方程得到a=4/3。
最后,学生可以得出:两个数,第一个是自然数,第二个是分数,分数的分子与第一个数相同,分母比分子少1。
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对于两个非零有理数,它们的倒数之和为1,那么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乘积。
4、细化层次结构,引领认知活动
在创设情境时,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来引导学生逐步认知。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折叠理解》为例:
倍数实际上是一个从加法结构扩展到乘法结构的过程。如何创造问题情境:
1.设置四种不同的情况。萝卜2个,胡萝卜3个;白萝卜2个,胡萝卜4个;白萝卜2个,胡萝卜5个;萝卜2个,胡萝卜6个。这4组中,胡萝卜的数量比萝卜多。多了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学生:第二组胡萝卜的数量与萝卜的数量相同。
师:同样的数量呢?
学生:相同的部分是相同的。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胡萝卜和两个萝卜一样多。
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动将萝卜视为“1”,将胡萝卜视为“2”,自然而然地对2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2.扩大事态。把萝卜的数量改为3个。胡萝卜的数量是萝卜的两倍。应该有多少胡萝卜?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同样的数量是2次,但如果1次的数量不一样,那么2次的数量自然也不一样。
3.再次扩大情况。 3次、4次、5次,然后多几次、少几次。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用户评论
数学教学真的可以这么有趣?四种策略听起来好有用,得试试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创设问题情境,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数学课,那时候怎么没这么教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种策略,每个都挺具体的,感觉能解决很多数学课上的难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太重要了,期待看到具体案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种策略,我觉得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能用得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个标题,我有点好奇,这四种策略具体是啥?能分享一下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课本来就比较枯燥,如果能通过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那真是太棒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创设问题情境,感觉像是给数学教学加了一层调味料,让人期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种策略,每种都挺有创意的,特别是“情境模拟”,听起来很有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真的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关键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种策略,我觉得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课上的问题情境,如果能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效果一定更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种策略,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了解一下,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创设问题情境,听起来挺有挑战性的,不知道实际操作起来难不难。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我觉得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种策略,我觉得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赞一个!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种策略,每个都挺实用,特别是“问题链设计”,感觉能提高课堂互动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