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的基本内容|2019年教学资源36条秘诀: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分类:教育资讯日期:2024-06-04 11:00:47人气: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的基本内容|2019年教学资源36条秘诀: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观的概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二)学生的基本特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1) 学生主要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

①教学任务决定学生需要掌握人类文明的精髓

②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获得直接经验。

③ 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可以缩短个体的不成熟期,使以后的发展更加顺利。

(2)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学生有明显发展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015下半年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B.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

C.低成就者也可能成功

D.再笨的学生也教不好

答案:C

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差异,擅长的内容也不一样,而衡量成功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以成绩为标准,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所以选C。 B项中,学生应该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 ,其核心是解决培养谁、如何培养的重大问题。 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学生必须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二)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3) 必须对所有学生开放

(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最重要的)

0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02. 学生是发展的人

03.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不以教师个人意志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有个体独立性,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

(三)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要需求和责任

学生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独立主体。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有独立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并有权享受相关需要。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需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生活、自己、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任并存、更加统一。 一定的权利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正面: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主观能动性、自身需求

反:教师强加意志,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8上半年真题) 数学课上,林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用老师喜欢的方法做题。 林老师的做法( )。

A.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被忽视

B、尊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忽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

D、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答案:一个

分析:林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发展需要。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学生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

怎么办: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逢年过节”

②个体身心发展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二是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方面不平衡。

What to do: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每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与时间一致,是匀速运动的。 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怎么办:适时施教,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及时教育。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指身体各部分或心理、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关系,某一方面的损伤或丧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弥补。

做什么:扬长避短,注重学生自身优势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⑤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 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何为:因材施教。

【记忆公式】不平衡序列,互补差异。

①顺序

②舞台

③ 失衡

④互补性

⑤个体差异

(二)学生发展潜力大

把学生视为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倡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教师应避免只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挖掘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整体把握。

(3)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成长中的人。 了解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单纯的智力教育占绝对优势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2018上半年真题)班主任陈老师根据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为三类学生建立综合成长档案。 陈老师的做法( )。

A、不当,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B、适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C、不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D、适度,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乙

分析:根据三类学生建立不同的综合成长档案,表明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看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

【关键词】

积极:相信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看到潜力和变化,尊重发展规律

: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标签化,定性化

3、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个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既要从学生的整体观出发,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2017年下半年真题)对右图中老师行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关注教育公平

B.注意课外教学

C、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D、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D

(1) 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对学生差异性和个性的认识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方面的平均发展。 要求每一个受教育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各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克服以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衡量学生的弊端,追求完全趋同和统一,在各个方面因材施教。

(2016上半年真题)针对“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饱”的现象,姜老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进行分层教学。 蒋老师的实践体现( )。

A. 孜孜不倦的教学

B.教学与学习

C.有说服力的

D、因材施教

答案:D

【关键词】

积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反:一刀切,一锅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3、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个体

【记忆公式】

独立、发展、个性

(2017年下半年真题)新转来的小强是出了名的调皮学生。 同级班主任都不愿意收他,张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把他调到班里。

开学伊始,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单却隆重的欢迎仪式,说:“有一个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进行了家访.

刚开始的时候,小强有点变了,课堂上的烦恼几乎看不出来,尤其是张老师的数学课:纪律严明,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好景不长。 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学科老师说小强在课堂上闹事。

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他刚学的,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好,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你要不要试试?” “3乘以0等于?” “0!” 小强干脆地回答。 “10乘以50,再乘以0?” “0!”……小强每次都压低声音回答,“老师,0乘以任意数都是0。”

这时,张老师说:“我刚才做的那道题,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更大的数,但是因为0的存在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所以最后的结果全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 “ “老师,我不要这个0!” 小强一改刚开始的淡漠态度,急忙说道,“每个学生都应该为班级增光添彩,做出一个有用的‘号’,你说的对吗?” 小强点点头……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并根据小强的优势,将他指定为数学班的代表。 同时,他经常向其他学科的老师请教情况。 大家纷纷反映,小强的课堂表现有了可喜的变化。

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回答: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学生“以人为本”的观。 学生观要求教育做到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在教材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的调皮而放弃小强,而是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升小强的学习成绩,增强了小强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性的个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对学生差异性和个性的认识之上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资料,张老师充分利用了小强学习数学的优势,让他担任数学课的代表。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性,不为老师的意志所左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材中,张老师引导小强树立了自信心,激发了小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促进了小强在数学方面的良好发展,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进步。 小强被视为独立意义的主体。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小强这样的后进生时,一定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上半年真题)周末带学生郊游。 在一片野花丛中,同学们都在谈论着自己最喜欢的花。 最好的是荆棘花,虽然满身都是荆棘,但它的生命力却是最旺盛的,荆棘丛中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他的话遭到了同学们的反驳。

“你能看到它的刺!你仔细看,别人的刺里都是花,值得我们喜欢!” 一向不受欢迎的淘气王,看到同学们不同意他的看法,便极力争辩。

“荆棘中有花!荆棘中有花!” 淘气王的话像电流一样触动了我的神经。 赏花育人不也一样吗?

我兴奋地走到小强身边,搂住他的肩膀对同学们说:“小强说得对,虽然荆棘丛生,但他的荆棘里开着美丽的花,我们看不见它的花,我们应该对待同学就像赏花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缺点比较多的同学,我们更应该正确地看到他身上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你说对了吗? 我拍了拍小强的肩膀,我的话赢得了掌声,小强尴尬的低下了头。

活动结束后,我特意请小强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鼓励他改正不足。 同时,我安排班里的几位同学和小强组成了互助小组,小强也逐渐改正了自己的不足。

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我”的教育行为。

回答:

“我”的教育行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要求,这是值得肯定的。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是独立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在材料中,“我”对学生的讨论花持尊重的态度,并不加以制止学生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主体。

(2)学生“以人为本”观认为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生不同。 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 当小强在材料中提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这句话,而是接受了,应该予以肯定。 这是对小强独特思想的肯定,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小强被教育了。

(3)学生“以人为本”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进步。 在教材中,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是个淘气王就不管小强,而是从小强的解答入手,引导他,最终帮助小强改掉缺点,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要积极践行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教学资源36策》萧何老师

10年教师资格考试经验

熟悉教师资格考试各科目大纲

了解教师资格真题的目的和规则

善于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理论知识

熟知教学资源1000道真题,传授高效学习方法,零基础轻松过关! 分享公益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各模块知识点,高效学习,更快更好的理解内容,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以上是网络整理整理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2019年教学资源36条秘诀: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部内容。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