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厂35岁的时候,大厂35岁以上的人多吗

分类:教育资讯日期:2024-05-22 22:00:53人气:


在互联网大厂福利体系中,免费心理咨询,作为其中“最人性化”的一项,在大厂员工剧变期设置了缓冲带。

对申请这项福利的员工来说,这是一种止痛药,据说有“将针尖般的疼痛变成比较缓和的、长期的疼痛”的效果。

离心力

在大厂35岁的时候,大厂35岁以上的人多吗

大厂职工李淼的第一次心理咨询是在北京早高峰上班的出租车上进行的。 距离理想的咨询环境还很远,——车窗外是绵延起伏的高架桥的车流,笛声尖锐。

李淼主动放弃了咨询环境的要求,要求在到达办公室前完成60分钟的心理咨询。 关上车窗,车内安静了一些,通往内心深处的对话在紧张的节奏中展开。

为她提供咨询的是公司为员工雇佣的心理咨询师,在李淼工作的大工厂,心理咨询被设定为员工福利。 由于受雇于同一个大工厂的微妙关系,李淼觉得上班路上进行的心理咨询就像是分工明确的加班。

2021年6月,李淼从一家传统企业跳槽到这家头部互联网大厂。 工资比上一份工作提高了一半,达到了接近行业天花板的水平。 跃进的新工作,李淼就像换了新水槽的锦鲤,当时考验她的,是能否适应新水域。

适应的结果不理想。 新工作的任务困扰了她。 过去的经历是没有用的,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习,而且新到的团队和同事都不知道,所以她不知道该向谁请教。

就连放松的同事之间的闲谈,也不知道为什么给了她压力。 吃饭聊天的话题总是和钱有关。 有的买了奢侈品,有的有几个月的业绩,有的住了别墅……同事们还就新买的房子的装修方法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为此,李淼发现团队里很多30岁左右的女同事都在北京买了房。 一些同事一次性56百万元房费——李淼刚工作,像同事们这样富裕的30岁的她想都不敢想,插不上手

职场上的种种渐渐吞噬了李淼,她提出了自我怀疑的想法。 不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才掉队的吗? 在这种自我盘问中,她渐渐陷入了不安。

在这焦虑的折磨下,两个月后,她偶然想起了入职时HR介绍给她的公司的免费福利、心理咨询。

中国的互联网大工厂为员工们提供了丰厚的报酬,但高效高速的工作场所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情感问题。 大厂职工福利中的心理咨询,就像一条缓冲带,接收了大厂这个机器在高速运转时,想暂时溜走,稍微喘口气的员工。

员工们咨询的问题大部分来源于职场,也有员工咨询亲密关系、母语家庭等与工作无关的问题。 但是,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进入咨询室,每个人都期待在高压环境下呼吸。

第一次预约辅导前,李淼在内部网上找到了对应的小程序。 根据上面的信息,公司从全国各地雇佣了50多名心理咨询师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 在各心理咨询师的介绍页面上,可以查到对方的咨询时间、工作证明、主攻方向、历史评价。 李淼选择了“职场咨询”的方向,在对应的顾问中,选择了几个评价较高、经验丰富的顾问。

但她很快发现,在可预约的日期范围内,这几位顾问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预约都满了。 最后,她不得不降低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一位心理咨询师看到有空闲时间,马上预约了。 “大家都过得不开心。 ”这是李淼预约心理咨询后的直觉。

在大工厂,心理咨询这种福利能适应高效的工作节奏,在线交流。 但更理想的是抽出一段时间,到公司特意设的心理咨询室与顾问面对面沟通。

利用午休时间,张晶想去公司的心理咨询室看看。 她提前叫了出租车,在楼下等着。 心理咨询室在公司的另一栋大楼里,坐出租车需要5分钟。 在电梯大厅里,张晶按下楼下的按钮,智能电梯提示她应该乘坐的电梯。 即使在大工厂工作了两年,在这座迷宫般的大楼里,张晶也需要看标志才能找到方向。

在职场,切断感情和工作被视为职业的表现。 只有去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聊天的时候,张晶才能拨开工作的空隙,回到心里,不再是只看结果的工作机器。

经过一片车间,张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咨询室的门。 一关上门,到处的键盘声被屏蔽在门外,张晶觉得周围的气氛顿时放松了下来。 顾问给张晶倒水,放下落地式百叶窗,让进入房间的光线慢慢照亮。

今天的顾问是40多岁的女性。 见过几次面,张晶发现她总是穿着看起来质地柔软的衣服,喜欢穿珍珠,有妈妈般的温柔。 心理咨询师很少说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倾听。 顾问有时会评论一句,但总是一句话就击中问题。 张晶在她的引导下,不自觉地吐露心声。

作为抑郁症患者,张晶花了很多精力去适应大厂的工作环境。

张晶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 在害怕受到负面评价的压力下,她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努力。 即使某项任务大家都做不好,她也只是盯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发现发邮件时写了错别字,她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沉浸在挫折中动弹不得。 她害怕被工作追着跑,但越累着急,她就越盯着手机不放。

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想起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张晶经常在咨询室哭泣。 但在走出那扇门之前,她会小心翼翼地整理好妆容和表情,直到她确认自己看起来若无其事。

从咨询室回到车间,员工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大工厂服务,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焦虑、孤独

在最初的咨询中,李淼向心理咨询师征求了关于刚到新公司的适应的建议。 她也问顾问:“是否应该和同事一样在北京买房子。” 但是预约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而且还是第一次交流,心理咨询师只能大致了解李淼的基本情况,倾听并记录下来。

虽然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那个咨询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当李淼在讲述同事丰富的生活给自己带来多么大的压力时,电话咨询师问了一个简短的问题。 “你想成为他们吗?

李淼停了一会儿,车子轰隆隆地前进。 她握着手机摇了摇头说。 “我不想。

挂了电话,心理咨询师的问题就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为什么我不想成为她们? 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自我提问,把她从那种自我否定的想法中拉了出来。

下了车,李淼无精打采地站在公司下面。 李淼工作的大工厂附近,高中密集,办公大楼聚集。 10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腾飞,创业团队在这里出生入死,赢家变成了拥有数十万员工的巨头。

第一次心理咨询两个月后,李淼又因新问题预约了第二次咨询。 这次,她和精神病医生说自己被强烈的无意义感击倒了。 原因是她因故被调到了新团队,制定2月目标时,她绞尽脑汁,却找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的回复是,不把感情当成敌人,把它当成来自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的信号,然后退一步去感受感情背后的原因。

得到这样的启示,李淼开始回顾自己进入大厂后的经历。 当我知道自己做了4个月的项目突然被撤掉后,无义感一点点萌发出来。

进公司后,她被指派负责那个项目。 四个月后,当项目终于好转时,李淼突然接到主教练的通知,项目必须带到其他球队,她跟不上了。 不仅如此,由于项目被拆除,团队闲置,团队成员也必须被转移到其他团队。 那时候,李淼觉得自己好像跑了马拉松,结果疲惫不堪地发现自己总是在原点。 她焦躁不安,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了。

毕竟,这种焦虑来自于互联网大厂职场中被称为“赛马”的模式。 每次看中热门课程,公司都会同时上线多个同类项目进行猛追。 花了一大笔钱,公司雇佣了大量员工创造同类产品,派出了几个寻宝团队,似乎在各地的金蓝大海中拼杀。 任何一支队伍能赢,失败的队伍或落后的队伍,整个业务线都会被迅速砍掉。 在大工厂的代谢中,取消一个项目和制造新项目一样迅速。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抢占蓝海市场。 但是,对其中的员工来说,“赢者赢”的鞭子让所有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赛马”带来了内卷,让整个职场暗含着暗中的竞争。 每个人争抢自我表现——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老板看到了你做了什么。 能否得到上司的批准,决定着员工能否接受核心项目,也会影响年末的业绩。 所以有些员工学会做漂亮的表面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同事之间真的很难真诚交流。

频繁发生的业务削减,让李淼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大家就像站间漂浮的浮萍,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每次业务线发生变化时,团队成员都会被分开并重组。 今天也是一起加班、一起建设的战友,之后就没有交集了。 有时李淼在路上遇到原来的工作伙伴,很尴尬,彼此无言以对,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弥漫着一种孤独感。 同事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大家一般一年换两次队,很少有人没换过业务线。

比孤独更可怕的是,李淼觉得自己像是大厂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比如做问卷,本来一个人三天就能完成,但她只是训练使用第三方调查组开发的系统,问卷的投入、回收、分析与她无关。

这让她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与拿到的工资不相称。 手头的工作即使换毕业生也能做。

李淼发现由于工作岗位极度细分,自己能接触到的业务面极其狭窄,甚至比小厂员工还要闭塞,一旦被裁员,恐怕很难找到下一站。 因为工作技能不能转移。

频繁的团队更换,同事之间的表面友谊,职场细分的螺丝钉化,这些加在一起,李淼积极向上的势头一点点被磨平。 ——反正怎么努力也看不到结果,那就只做上司安排的事情就行了。

听了李淼的话后,顾问问她:“不幸福,你为什么不离开? 高薪对你来说那么重要吗?

这个问题吓了李淼一跳:谁不喜欢高薪? 这么一想,那件咨询就没法再深谈了。

李淼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她不想每天早上醒来,“啊,我还要去工作”。 她总是这样想。 她想起,跳槽去大厂之前,每天醒来后,脑子里都会自动地再过一遍当天要完成的工作。 当时,她在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工作。 毕业不久,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在工作中练习了基本功,想着跳槽涨工资,所以很有干劲。

心理咨询师的问题再次敲打了她:“高薪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以前的同事心里很单纯,不像现在这样互相算计。 大家工资都不高,很容易交到朋友。 平时也聊自己的兴趣和家人。 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高薪,幸福感反而下降。

她向心理咨询师表达了内心的混乱。 顾问肯定了她的注意,对李淼说:“我想看工作给别人带来的价值,想追求职业上的成果。 他说:“并不是只是拿钱走人就可以了。”

如果是顾问的话,请让李淼考虑一下。 我希望的成果、价值观是什么?

在顾问的建议下,她做了职业测试。 结果表明,李淼需要专注和创造性的工作。 每当她路过街角,想起一位拉二胡卖艺的老人,她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组成民乐团到处巡游,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弹钢琴,只为自娱自乐,不为钱做事。 但她选择这种生活条件是在她实现财务自由之后。

根据李淼现在的需要和理解,为大工厂工作是最好的选择。 她讨厌进入国有企业或报考公务员,在她的想象中,自己不懂人情练达,不能适应体制内的文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也没有差到她必须辞职的程度。 至少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前,李淼在传统企业工作。 那里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到她现在的工资。 可能是因为企业产品很旧。 李淼总觉得同事们一天打盹儿,撞了一整天,大家都在吃饭。 和那里相比,她觉得大工厂一直很有活力。

她也可以每天坐在明亮的大厅里,等阿姨推着推车把下午茶送到站台。 奶茶、鸡腿、水果什么都有。 李淼意识到,自己真的走不出大工厂。

准确地说,她想要的是在维持现有收入的基础上,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仔细想想,她开始劝自己,大部分工作既能提供价值感,又不能同时提供高薪和福利。 她还自我暗示说:“想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可能是一种奢望。”

在说服自己不需要离开大厂的同时,李淼非常羡慕能摆脱围城的人。 例如,她的前同事从家电制造商的大工厂辞职,回到二线城市开了一家小超市,利用过去的运营商运营、直播技术,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疗效

随着辅导次数的增加,张晶渐渐感到被治愈了。 察觉到紧张的情绪时,她习惯用心理咨询师教她的技巧——先放松身体,观察一下情绪背后是什么。 另外,请想想小时候有过相似的瞬间,自己想对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这样冥想的话,会一点点放松下来。

张晶学会了放过自己。 她接受了“摸鱼”并开始学习。 上班时,她进入了安慰自己的步骤。 例如,设置定时停止休息的提示,软件的淡绿色界面每25分钟就会点亮一次,“辛苦了。 起床喝咖啡吧。” 最近她的项目上线了,但效果不好。 以前可能不想吃晚饭,但这次我点了特别想吃的外卖给自己。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张晶开始停药,但停药后身体出现颤抖反应。 她今年也以优异的业绩拿到了公司的股票,工资上升了一级。

李淼对心理咨询的“疗效”持保留态度。 心理咨询不能完全解决李淼的心结。 通过更深入的梳理,可以让李淼了解自己,平静心情。

暂时放不下大工厂的工作,她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情去适应。 心理咨询师教了她恢复兴趣等方法。 李淼喜欢写作和弹钢琴,租的房间里有钢琴,大学毕业后买的,但进入新公司后,她连爬钢琴凳的力气都没有。 心理咨询师必须鼓励她,继续下去。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开始仔细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差异。 一想到在北京买房子,她就更不安了。 据媒体报道,4年前,初期员工年终奖达20多个月工资,主营业务线负责人拿到100个月工资,身边同事的年终奖拿到11个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今与以往不同,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波动频繁,买房并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价值,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她认为房贷供应中断的威胁性大于购房的吸引力。

从今年开始,李淼注意到午饭话题的风向变了,同事们也开始吐槽。 工作很无聊,真的很没意思。

这可能与年终奖下跌有关。 这些迹象都是信号,高投资和高收益的时代正在消失。 在互联网行业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无边界扩张、饱和招才手段开始过时的同时,“高工”信心逐渐消失。 他们必须降低期望,开始学会接受现实。

最近,李淼发现同事们开始偷偷传八卦,小道消息四起,老板口风是什么,哪个部门砍了谁。 谈钱的事,同事们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生存焦虑正在办公室蔓延。

每次感到不安,李淼都会听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用琴来缓解情绪。 她回家找新曲子练习。 弹琴是一点小功夫,有一点收获。 多练习几次,旋律会更流畅。 这个进步有目共睹,听得见。 她的手飞在黑白钥匙之间,似乎在努力粘连支离破碎的生活。

但是,裁员引起的不安,仅靠心理咨询是不容易消除的。 李淼发现,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就像止痛药,可以“让针尖般的疼痛变成更长的钝痛”。 缓和一时的感情后,她还是要振作起来,面对真正的生存压力。

35岁的王娟申请了公司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她期待心理咨询能否缓解她遭遇的职场年龄焦虑。

一年前,她在寒冬进入公司,她的内心躁动不安,为到了中年还能开始新的旅程而兴奋。 但随着对工作的深入了解,她很快就意识到很难在本部门晋升到总监的位置,兴奋感开始消失,焦虑情绪逐渐代替。

社交媒体上不断写着“35岁危机”的焦虑,王娟听了心里一惊。 各种迹象告诉她,大工厂不欢迎35岁以上的人。 在同班的员工中,她找不到40岁以上的员工。 去年底,王娟从领导那里听说,王娟是一位为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40岁出头的部门负责人,合同已经满了,但公司没有和他续签合同。 在同一家互联网大工厂的丈夫向HR申请招募新员工,但对方无法通过。 候选人年龄35岁了,要进行特别批评。

同时,工区不断涌现出新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王娟小十几岁,和她一样有名校背景。 她总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背影,满是胶原蛋白,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中年那么沉闷。

这些信息让她不安,她开始担心如果一直在基层,自己会不会在将近40岁的某一天被年轻人取代。 一旦离开大工厂,受年龄限制,我想她也很难跳槽到另一家大工厂。

作为高级管理层,王娟也负责招人。 她在邮箱里看过很多35岁以上面试者的简历。 虽然履历很优秀,但是一般都有半年以上的空档期。 她觉得,在那些履历空档的时候,对方一定很难找工作。

但是,她自己也不想让比自己年长的人被部下录用。 与年轻人相比,中年人觉得工资高,性价比低。 另外,我觉得年龄太大了,在做基础工作。 说明能力不强,可能是职场的老油条。

有一段时间,王娟几夜都是半夜两点左右醒来,直到天亮才睡着。 不安的时候,她在看《脱口秀大会》。 其中一档节目,脱口秀演员鸟说,毕业时还以为北大是人生的起点,没想到却是人生的巅峰。 这让王娟很心痛。 她是著名的211大学硕士毕业生,但现在经历了不尽如人意的职业生涯。

一个普通的中午,王娟打开了一个网上“解忧洞”,表示有5名顾问。 其中三位女顾问的预约状态都满了,她等了两个星期。 再打开一看,发现还不能预约,决定邀请别的男性顾问。 有一天,她得知由于未知的原因咨询被取消了。

王娟为了抓住解决“35岁危机”的稻草,没有约定进行辅导。 更糟的是,她还被公司裁员了。 接到通知时,她正在家里隔离在家工作。 领导非正式地提醒了王娟。 你可能会进入最近的裁员名单。

从那时起,王娟需要的不是心理咨询。 她反而向很多人询问了裁员的信息,开始考虑应对方法。 整个部门都要解雇大部分员工,HR给她打电话,告知她一周后要为她办理离职手续。 即使她想尽办法,也只是在居家隔离结束后延长离职时间。

回到公司退休的那天,周围的大部分站台都空了。 王娟听说,集体退休那天,同事们排队到深夜11点,晚上的行政大厅里有100多人在排队。

王娟亲手带过来的实习生,通过了学校的招生,搬到了另一个单位。 得知她被裁了,女孩一点反应也没有,感到了职场的寒冷。 办理离职手续只用了半天。 进入电梯时,领队抱着她,电梯慢慢地关上了。

她白天几乎没有机会离开这座大楼,那天阳光有点刺眼,就像她第一次站在公司下面,在蓝色玻璃的照射下。

- END -

写作|袁玥

编辑|温丽虹

以上是整理的在大厂35岁的时候,我选择去心理咨询——全部内容。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