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抚顺二中:一百二十所名校的创建之路》刘刚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10-16 06:30:21人气:
刘刚
一百二十火传奇,双甲新篇章。
2023年,又是农历癸卯年,在清末“癸卯学制”下诞生的抚顺二中,历经沧桑,隆重迎来了60年级学生的团圆之年。 120年前,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无数有教育报国志向的先贤学者,艰苦奋斗,在沱江畔创办了“富顺县官立第一中学”。 120年来,学校历经清朝、民国进入新中国,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在巴蜀大地创造了无尽的教育经典。
作为抚顺二中1995级的学生,值此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我愿以历史的名义,重述学校创建的荆棘之路,回顾母校的辉煌历程。 120年前,我们经历了漫长而光荣的艰辛历程。为学校迈入新时代汲取更多前进力量。
20世纪80年代,鹅卵石墙围成的抚顺二中老校门(邓友云摄)
三年耕耘,名声一经奠定,根基一经奠定
时间回溯120年前,正是清朝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衰落之中,列强包围,危机四伏。天下贤士齐聚一堂,共谋救国强国之路。于是,深陷国内外困境的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废科举学”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大、中、小学。次年,朝廷正式颁布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标志着近代新教育制度的开始。因当年是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案并未实施。一年后,朝廷修订《钦定学堂章程》,重新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拉开了晚清教育改革的序幕。
据民国《富顺县志》记载,当时的抚顺县,“科举为历代先贤所诟病”,有“废除科举”的主张。 “科举立学”逐渐流行,尤其是建立官立中学的呼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抚顺县知县陈锡昌决定举全县之力兴建一所中学,按照学校章程的规定:“各府必须设立一所中学”。中学,最好每个县都有一所。”该中学原名“富顺县官立第一中学”,“由城北三里文化委员陈清文、郭长汉创办”。这就是今天的抚顺二中的最初由来。
上面提到的学校地址“狮子岭”,据说是因山脉中两条路相交形成“十”字而得名。又名“柿子岭”、“识字岭”、“狮子岭”。这座山脊位于沱江西岸,城市北郊。这里环境幽静,森林茂密。因山顶地势平坦,俯瞰沱江,故有“临江赏雾、水云之地”之称。是读书、学习的绝佳场所。土地。然而,在富顺县官立第一中学成立之前,这里曾经是军事训练和比赛的场所。县长陈锡昌之所以选择此校址,是因为这里基础条件好,自然环境优美。
由于县长对建设项目的高度重视,在村民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很快,横梁上就出现了“校舍密布,竹林掩映,雅致一处”的新面貌。不幸的是,在工程竣工、学校开学之前,陈锡昌因被授予泸州直隶州知县职务而辞职。这位曾三任抚顺县县长、任职15年的学校创始人,在担任县长的最后一年为县里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值得全县人民永远感激。此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抚顺官立第一中学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式开学。但因“设立中学未获批准”,只能暂定名为“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命名(江阳书院为当时的“官立第一高等小学”),成为一所无需身份认证的“准中学”。
上述史实在抚顺县官立中学1班《第一学堂置业碑记》得到充分印证。碑文写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丙午日”。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学堂”,说明1906年农历六月初十之前,抚顺官立中学第一期班还没有得到上级批准。相对而言,碑记比县志更为详细。例如,县志中除了提到的陈庆文、郭昌汉之外,创始人还列出了刘树德、张士恒、张朝鼎、陈伯龙、廖学章、陈玉珍、胡学源、刘启勋等人。此外,碑文还解释了“光绪二十九年,奉原县长陈(西昌)书信,购置狮子岭五角场地基,兴建官学”等重要信息。还详细说明了四学期学校建设用地范围。
《第一学堂置业碑记》成文的同年,即1906年,四川教育使者派员视察抚顺县,重点了解官立中学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经移送学校部门批准,富顺县官立第一中学正式命名为富顺县第一中学,学制五年。就这样,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学校于民国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升格为中学。待定的“中学”办学资格终于得到中央法院的正式认可,为今后成为县里中学教育的标准奠定了基础。最高学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人办学,开辟一流办学之路
2000年版《四川省志·教育志》记载:“清末《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设监察员一人,统管全体学生、董事及人事,主管一切教育事务。’”可见,“主管”指的是官立中学最高行政领导的选拔任用非常严格。按照当时的选任程序,督导人员一般先由县令在县内德高望重的学术名人中选拔推荐,然后报请省学使(清末省教育行政长官)供批准和任命。
《富顺二中校志(1903—1993)》显示,抚顺县官立第一中学(抚顺县第一中学)历任监事中,不仅有两名翰林(进士选拔的皇帝大臣),还有三名大学毕业生。不难看出,这些监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历高、社会威望高、思想改良。这种选人用人方式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中等教育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这所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为提高办学水平、巩固“才子之乡”的历史地位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
如首任监察员廖正华(1842—1921),名路平,抚顺县昭化镇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三年(1877年)晋升进士。经翰林院检阅为湖北候补候补人选,出任湖北德安、武昌知府。他学行清正,目光远大。与刘光地、杨锐等人是好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派他赴日本考察考察。他高度评价日本重视国民教育、建立自力更生国家的经验,并写信回家乡。风。 1898年政变后,廖正华愤怒辞职,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抚顺县官立中学第一等监。
又如第三、第五监事罗辰(生卒年月不详),名李农,抚顺县回龙场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十一年(1895年)晋升进士。在位二十四年(1898年)补戊戌科举,选为翰林院学士。洛尘对金钱和财富漠不关心。两任县令后,辞去家乡职务,从事地方教育工作。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书法也非常出色。他尤其擅长书法。常为县内各乡镇题表匾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聘为抚顺县中学第一任校监。
注:根据中华民国《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及《富顺二中校志(1903—1993)》编制
进入民国后,由于中学全部改名为中学,监事也改名为校长。鉴于此,民国二年(1913年)学校更名为“富顺县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只有初中班,学校更名为“富顺县初级中学”,简称“富中”或“县高级中学”。九年后,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实行男女同校,因而更名为“抚顺县中学”。 1949年12月,随着抚顺县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次年,学校更名为“抚顺县中学”。 1953年1月,学校定名为“四川省抚顺第二中学”,此后简称“抚顺第二中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被评为省首批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23年5月,新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品。从1903年到2023年,抚顺二中已走过了120年的办学历程、120年的办学历程。这条路上,有过蹒跚的脚步,有过坎坷,也有过辉煌。这条道路不仅展示了中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也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相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120所名校一定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
用户评论
哎呀,这篇关于抚顺二中创建之路的文章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我当年就是从这里毕业的,记忆中的那些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刚老师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让我这个在外地工作的抚顺人倍感自豪,120所学校,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上一所名校,现在看到抚顺二中能有120所名校,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抚顺二中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教育事业付出的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抚顺二中毕业的学生,看到母校的发展这么迅速,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刚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真是让人怀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120所名校的创建之路,背后一定有很多艰辛和努力,为抚顺二中的老师们点赞。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抚顺二中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学校发展成如今的庞然大物,真的太厉害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记忆中的抚顺二中,总是那么亲切,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珍惜那段美好的时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刚老师,您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让我这个外地人对抚顺二中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顺二中能有120所学校,真的让人感叹不已,这是对教育事业的极大贡献。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母校的发展,我为抚顺二中感到自豪,也为那些为教育事业付出的人们点赞。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校,那段青涩的岁月真是让人怀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刚老师,您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棒了,让我对抚顺二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120所名校的创建之路,真是见证了抚顺二中的辉煌,为母校点赞。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抚顺二中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记忆中的抚顺二中,总是那么美好,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珍惜那段时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抚顺二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刘刚老师,您的这篇文章让我对抚顺二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谢谢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顺二中的发展真是让人惊叹,120所学校,这是对教育的执着和追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