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百年名校镇岩中学的历史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10-12 10:31:27人气:
益阳市真言中学的前身是真言书院。始建于1854年(咸丰四年),由咸(丰)通(府)三大臣之一的胡林济创办。学校位于益阳市西南12公里的石笋耀华山南麓。山麓碧波环绕,瑶华峰翠绿。百余年来,兰花、树花、桃李香,闻名于三湘。
学校自创办以来,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校名也曾数次变更。箴言书院(1854-1904年)、院士堂(1904-1906年)、箴言学校(1906-1912年)、箴言学校(1912年)、益阳县第二高级小学(1912-1924年)、益阳县第一国民初级小学( 1924-1938),湖南省私立育才初级中学(1938-1950),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分校(1954-1955),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1955-1958),益阳县第一中学(1955-1958) . 益阳市第一中学(1958年-1994年)、益阳市第十一中学(1995年-2001年)、益阳市振研中学(2001年至今)。
历任校长发扬“勇敢、勤奋、朴实”的精神,秉承“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训,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培养了近4万名人才。社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路辉煌。 1980年,学校被授予“湖南省重点中学”称号。 1983年高考,陈光培获得理科全省第一名。 1984年,曹立辉在湖南高考中获得理科第一名。 1995年,学校通过“省一级学校”分级验收,正式列为“湖南省重点中学”。 1998年被定为“湖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高考中,赵志伟获得了湖南省文科第一名。 1999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单位”。 2000年,学校被定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4年,学校被定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2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湖湘名校”。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学校征地628亩,投资1.5亿元,在碧云峰北麓象鼻山建设一所全新、现代化的新镇岩中学。 2004年8月整体搬迁成功。
1、清代箴言书院(1854-1912)
清朝咸丰年间,政治腐败,“贼”横行。作为重臣,胡林翼立志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他认为:“欲止天下之乱,必先从端正学术、培养人才开始”。
胡林翼,字宽生,号润芝。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六月,生于益阳县圈角河昌岗村。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名列“科举前二二十九”。咸丰五年,任湖北巡抚。乾隆十一年(1861年)病逝于武昌,享年五十岁。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咸(封)通(府)中兴三大臣”。
胡林翼将箴言书院设在石笋耀华山南麓。咸丰三年(1853年)书院正式成立。正房正中有一书曰:“咸丰三年所建。”原建筑有四楼、十楼96间,后增至108间。分为正房、餐厅、报告厅、正厅四部分。
建书院时,胡林翼病在家中。当它建成时,他正在担任总督。因此,书院的一切事务都由他的妻子陶静娟负责。女,号公主),直接负责施工的是蔡永熙、周开熙。
书院建成后,胡林翼请内阁学士、两江巡抚湘乡人曾国藩和陕西巡抚左宗棠分别题书《箴言书院记》。后来他自己写了《箴言书院后记》。胡、曾的著作已刻成石,现藏于学校档案室。
胡林翼和他的父亲胡大元都是通过学习程朱之学进入官场的。因此,胡林翼创办箴言书院时,反复强调:“前公瞻,唯学宋儒,尽其所能,乃所谓出类拔萃、不惑之人。”他还强调,宋代儒生中,“应以子阳(朱熹别名)素水为师”。这与南宋末年至清末朱熹唯心主义哲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官方哲学的社会处境相吻合。
胡林翼制定了《箴言书院》的教学内容,并指出了教学重点:一、《朱子》册、《小学》册、《近思录》册。他说:“公湛之志,以宋五子宣扬孔孟之旨,尤严公私义利,起于近,止于远”。目标。”他认为,要了解“公私义利”,必须以《朱子》、《小学》、《近思录》的书为先。二是“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第三个是《弟子箴言》。这本书是他父亲写的。作为教学重点,可能有“裙带关系”之嫌。但曾国藩评价该书“自我牺牲应对,及天地经济学,百家学术流派,无可比拟”。甄:“古人之言,实乃记其心意,言虽简,意深也。”可见对学生来说好处很大,也应该是这样的。
胡林翼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主张“基本哲学、道德、政治、言论、文章的一致”,反对“仅仅把读书当作文艺资格”。第一山主为此编撰了《:010—30000》,包括经、史、立、政、文五科。 “政务”类包括军事、地理、政治、农业四类图书。
箴言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每月讲学二至三次,并负责处理学院事务。历代山主都是德学兼优的著名儒家。比如第一山长、湖北布政使庄守其,江苏阳湖人,清代著名翰林讲学士。因病隐居桃花江,胡林翼聘他为山长。接任山主的著名学者有黄子源和王龙文(第十八代也是最后一位山主)。清代安化著名书法家黄子源书《箴言书院学程》、《宋真宗御注四十二章经》。王龙文,字泽寰,清代湘乡人,翰林院编修。著作有《殿试卷》 10卷》、《平养堂文编》 20卷》、《诗文集》、《平养堂疏稿》、《湘乡笃袁君墓志》、《湘乡潘刘孝烈妇徵诗启》。
学院开办后,每年主要招收当地200人左右。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入读书院。
由于箴言书院体系完整,主张“罢黜卑微”,崇尚“朴素学问”,创办四十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人才,其中包括罗渊、周成侯、夏育中、贾跃亭等。清末当选的兴元;还有民国教育家陈天妮。曾云干、张德凡、民主革命烈士刘安邦、国民革命军将领蔡居友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第《钦定学堂章程》号,将箴言书院改为学术堂。策展人是王龙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学”,遂更名为“箴言学堂”。导演也是王龙文。学校是现代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都与书院不同。书院采用学者讲授、个别学习、相互问答、小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以儒家经典的研究为重点,而学校则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和知识分工的教学方法,以儒家经典的研究为主。研究的科目是现代科学。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变迁
1912年,教育部宣布废除清光绪三十年颁布的学制,制定新的学制。箴言书院改为箴言学校,丁燮涛任校长,并更名为县第二高等小学。 1913年,曾继庸继任校长。 1917年春,文泽堂继任校长。 1919年,熊运臣继任校长。 1918年,段泉泉继任校长。 1920年至1922年,曹明义继任校长。 1923年,熊留田继任校长。 1924年3月,雪峰山匪徒半夜侵入学校,抢劫、绑架了数十名学生和两名教师。幸运的是,他们因团围剿得以逃脱,但学校倒塌,建筑废弃。 1919年夏,箴言书院的契书全部被胡祖荫拿走,并向励志院提起诉讼,1920年经大理院判决归还。转让给佃户后,仍保存于香贤寺,藏书数量为《箴言书院志》册。”
当时,学校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语文、算术、地理、历史、常识、英语、音乐、体育、绘画、手工十门课程。学校聘请了较多的名师,如田茂斋、曾云科(两人都是毛泽东的同学,其中曾云科与毛主席有书信往来)、刘丹初、张尚斌等。
第二高中共有11个班,学生500余人。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为民主革命浪潮中的军事和政治人物。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夏处中、刘范、刘树勋、刘汉仁、万泽干、贾云洪,中共中央领导人曾三,革命烈士贾熔基、陈三元。
1924年,教育局决定在各区筹建高中小学。原县高中学校全部撤销,第二高中学校停办。二中停办后,学校改为县第一国民初级小学。由于年代久远,管理混乱,没有保存任何史料,历史事件无法考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屡遭空袭。省政府决定将大学、中学迁至内陆地区疏散。箴言书院旧址被定为育才中学迁址。
湖南省私立育才中学是前清光绪年间曹旭苍等人在益阳发起创办的。曾开设421中学班。中间停了下来。 1910年,益阳罗源等发起重建学校。学校位于长沙市乐谷巷福圣寺。 1915年迁至长沙市水风井长宁考场。 1918年迁至长沙市富雅里。 1919年1月迁长沙居观寺,1920年迁长沙市益阳行署,1921年迁至长沙师范大学旧址,1923年12月迁至长沙市浏阳门外文学岭。历任校长有罗源(1910-1914)、夏胜俊(1915-1917)、王虎(1918)、何寅午(1919)、贝云新(1920)、温润英(1920-1923)、龚心寅(1923-1923)等。 1951)、巩立谦(1952)、田开元(1953)。 1919年,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就读于育才中学。
1938年第一期,湖南私立育才初级中学第七任校长龚新银带领全校师生从长沙狮子岭迁至箴言旧址,取代现有国立第一初级小学。
育才中学搬迁后,一、二门厅分别悬挂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两块金匾。
箴言书院开学时有8个班,共有学生348人。至1945年第一学期统计时,累计毕业生(含长沙)已达2750人。
育才中学的课程设置符合国民党中央教育部的规定。初一第一期有公民、语文、算术、英语、动物、植物、音乐、美术、体育;第一年第二期增加杨少言老师编的《代数》;二年级,李友梅翻译的《三S平面几何》,增加了理化、生理卫生;三年级杨少言老师编着,《初等三角学》。不同的是,育才中学注重劳动、体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有农场,学生每周上劳动课,从事蔬菜生产,实现蔬菜自给自足。 1940年刻的“育才中学农场”石碑尚存。学生每周有两节体育课,外加童子军训练。每周一第一节是周会,全校师生齐聚一堂,龚校长和老师们轮流授课。每周还有演讲,内容都离不开抗日救国、振兴中华等话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师生进行学术研究,龚校长还组织成立了“谚语印刷局”,出版了大量教师的专着、散文、诗集、楹联等。这些书籍大部分被湖南省图书馆收藏。
凭借良好的校纪和校风,再加上张德志、胡有有、顾大章、徐毅、田开元等一批名师,育才中学当时很有名气,不少来自邻近几个县的学生来学习的。最高峰时,校园里有700多名学生。
3、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分校及第一初级中学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3月,湖南私立育才初级中学迁至灯石桥,与湖南私立飞鹰中学合办。育才中学搬迁后,箴言书院旧址改为益阳县第五区公所。育才中学的各种设备被搬走,档案作为“敌情档案”移交给县人民政府档案室。
1954年,益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真言书院旧址开设初中班,作为湖南省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的分校(校本部位于考棚街——号) (益阳县东门,现益阳市第三中学,校长田继富)。分院负责人为学术副主任周玉初。今年分院招收C1-C4四个班,学生215人,教职工13人,行政主任1人。
195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设立益阳市,县市分离。 1月10日,省人民政府[55]0032号官办中学文件决定,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校本部变更为益阳市第三中学,分校名称为益阳市第三中学。益阳县第一初级中学。何友清同志任校长,周玉初任教学主任,钟凯任总务主任。学校行政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办学规模,建立教育教学体系。教职工人数增至25人,其中行政干部3人,专任教师13人,职员5人,工人4人。现有初一年级2个班,103名学生;初二年级4个班,205名学生,共计308名学生。
1956年,何友清校长调任安化一中,安化一中陈世傲调任该校,任第二任校长。周予初、钟凯仍担任原来的职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人数大幅增加,教职工增至32人,其中新增专任教师5人,新增工作人员2人。学生班数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9个,学生总数为449人。
1957年,陈世敖任校长,周玉初、钟凯分别任教学主任、总务主任。教职员工人数33人,学生人数483人。
4、益阳县一中时期(1958-1995)
1957年8月,根据上级通知,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益阳县第一中学。学校开始成立中共益阳县第一中学支部委员会,贾工任支部书记。贾公,男,1929年出生,毕业于湖南省第五师范学院,益阳县人。陈世傲任校长,贾工任教学主任,臧乐亭任总务主任。教职员工人数增至41人,学生人数增至669人。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学校划归石笋公社管理,并新建教学楼8栋,史称新八栋(1997年拆除,新建教学楼)。校园面积除原有校园外几乎扩大到了石笋村的一半。此外,还有一个农场,包括20亩水田、50亩旱地、100余亩山林。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生两个班,共94名学生。学校共有13个班级,学生669人,教职工41人。
1959年,党支部书记为范庆亭,校长为陈孝傲,教学主任为周玉初,总务主任仍为臧乐亭。初中和高中的学制均为三三制。今年的工作思路仍然是大力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招收初一、高中一年级4个班。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943人,教职工达58人。
1960年,周同福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任校长。指导教师为龚家培、副主任夏德木、总务主任夏子让、团委书记杨东初。今年五年制初中、高中共8个班(C21-C28)招收学生497人。学校扩至26个班级,共有学生1449人,教职员工73人。
1961年,学校党支部书记为范庆亭,校长周同福,副校长尤新春,教学主任龚家培、刘德言,总务主任夏子让,团委书记杨东初。下半年,调整政策落地。 26个班级分散压缩为16个班,学生713人,教师60人。校园面积缩小,恢复箴言书院旧址。学制改为初中、三年制。 1962年,文件、档案全部丢失,学生人数没有报告,也没有任何记录。 1963年,党支部书记为周同富,校长吴振昌,教学主任罗迪庆,总务主任蒋国权,团委书记杨东初。学生人数锐减至518人,教职员工39人。 1964年,行政人员与1963年相同,学生541人,教职工39人。 1965年增设刘冠福任教学主任。学生人数630人,教职工40人。1966年下半年,张玉田担任党支部书记,谢正辉接替刘冠福担任教务主任。现有教职员工41人,学生657人。 “文革”初期,原校支部和行政人员退位,驻校的县工作组接管大权,领导一切。 1967年,“文化大革命”达到高潮,学校领导班子全面瘫痪,造反派一意孤行,学校停止招生。 1968年,学校成立革委会,曾荫生任主任,学生何桂元、学生罗清宇任革委会副主任。有学生450人,教职员工41人。 1969年,学校划归石笋人民公社管辖,更名为“石笋公社第一中学”。学制改为初中、高中两部制。郭菊芳接任革委会主任至1970年。
1971年,学校重新归益阳县教育局管辖,恢复原名,恢复校制。任命郭菊芳为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雷宪庭为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政治工作组组长,陈贵耀为教育组组长。长的。学校重新安排在春季开学。 2月13日,县革委会政工组发出调动令,将曾昭贤等26名教师调往学校。至此,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已经组建完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恢复活力、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很快又重回正轨,学校被定为县重点中学。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校田径运动会。 6月,高中二排(班)学生何建国被选拔为39350部队飞行员,光荣入伍。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选拔的第一批飞行员。
1972年,学校增设姚先军为团委书记,蒋国权为后勤组组长。现有学生723人,教职员工37人。 1973年,县第一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成立,李桃秀任主任委员,董月云、雷先廷任副主任。现有学生714人,教职员工38人。 1974年,因改为秋季毕业,高中第一学期停止招生,初三毕业期限延长半年。学生人数减至455人,教职员工41人。 1975年第一学期的情况与1974年第二学期的情况相同,人员不变,班级规模大致相同。今后一段时期,郭菊芳调到中央工作,雷先廷同志调到区委工作,陈贵耀负责学校工作,卜厚康担任政治工作组组长,熊才宝同志担任政治工作组组长。教育组组长易福龙任团委书记,蒋国权任后勤组组长。 1976年,张胜元代理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空缺。陈贵耀任教育组长,卜厚康任政治工作组长,姚献军任团书记。学生人数增至600余人,教职员工40人。 6月,中国学院谭建平高年级16班选拔飞行员进入宝安第二航空学校,学校被评为县区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1977年,郭菊芳回校任革委会主任,恢复高考制度。
从1978年第二学期起,学校不再设立革委会,恢复“校长”称号。下设教育办公室和总务办公室两个部门。郭菊芳同志任校长,郭同志任副校长,陈贵耀任教学主任,曹向辉任总务主任,卜厚康任团委书记。 1978年至1980年,学校行政队伍稳定。师生严厉批评“读书无用”、“无政府主义”,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很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大力贯彻党的智力政策,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骨干的积极性。郭菊芳同志胸怀博大。她不仅接收了在“反右”、“文革”中被错误开除出单位的同志,如罗格正、曾明珠、黄赳赳、胡一白等,而且还接收了其他单位的同志。等待政策落实。温世杰、崔兆胜、李明、李哲凡等知识分子使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1978年高考录取率为10%,在溧阳地区名列前茅。当年学校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 1979年高考录取率为50.6%。 1980年,高考录取率为62%。同年,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教师付彦西同志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从此,学校名气大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带队参观,还有来自广东、广西及省内的数十个教育参观团。学校还派出自己的领导和教师前往江苏、福建、上海、南京、武汉、湖北天门、长沙、常德、汉寿等地参加学习,取长补短。学校的情况令人兴奋。
1981年至1982年,学校行政班子略有变动。校长仍然是郭菊芳。陈贵耀接替何和担任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学主任何令文、胡道武不变。学生人数增至1056人,教职工人数增至85人。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克服片面追求较高升学率的倾向,大力加强德育工作体育方面,选拔三名好学生,德育方面采取一票否决制。还以59班为试点,借鉴詹可夫、苏霍姆林斯、叶圣陶等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实验。 1982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全省广播操竞赛先进单位、全区先进单位。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982年,有17名学生在区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曹乐生、盛晨光荣获全国数学竞赛省二等奖。高考录取率1981年为61.5%,1982年为76.2%。其中,周正红获1981年(理科)省第二名,周志光获1982年理科省第三名,陈乐天获文科获益阳区第一名。 1981届,蒋飞虎考入北京大学,1982届,温建强、曾国庆、李旭、程平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两年内新建了20间教室和一栋新教学楼,以及一栋可容纳860人的新学生宿舍楼。
1983年,郭菊芳任校长,卜厚康任党委副书记,陈贵耀、何令文任副校长,胡道武任教学主任,曹向辉任总务主任,贾静俭任团委代书记,增设校办工厂,罗敦义任厂长。 1984年,仅张建辉接任团委书记,蔡昆龙出任工会主席,其余不变。 1985年,任命何令文为校长,增设吴德辉为副校长,郭尚龙为教务主任,增设政教办公室,任命刘建奇为主任,朱念春为物理所卫生厂长改为厂长邹梦兰,团委书记为邱兴华,学生人数增至1203人,教职工增至100人。1985年,校长为徐少卿、吴德辉兼任工会主席,陈方军任团委书记,潘学良任团委副书记。其余行政领导人员与1984年相同,有学生1223人,教职员工102人。
1983年至1985年,学校就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统一了认识,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发智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活动和文体活动,鼓励学生搞小创作、小发明,举办各种科学知识讲座,开设职业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崔龙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1983年),何令文被评为益阳县“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付彦西、徐少卿成为益阳教育战线“为四个现代化” “立新功”和“五讲四美”为人榜样活动中一等功会员(1982年)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集体。进入高考的人数持续上升,1983年为62%,1984年为74%,1985年为79.3%。其中陈光培1983年获理科全省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1984年,曾志安获理科全省第一名,1985年,张梦阳获理科全省第七名。其中,盛晨光、曹惠全、蔡继文、龙帆分别被清华、北大新录取。 1985年,彭野、文凤初、盛浩良分别考入清华、北大。近三年来,共有68人次获得区级以上比赛奖项,其中15人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省级、国家级一、二等奖。
1990年至1994年,吴德辉同志任校长,副校长郭尚龙,教学主任陈林生,办公室主任陶世群,总务主任文乐耕,团委书记邝伟民,厂长邹梦兰,工会主席刘伯玉。 1992年起,增设副校长赵元波,任命朱念春为副院长,增设教育办公室副主任蔡明阳,任命邝伟民为办公室主任,潘学良接任团委书记。学生人数分别为1074人、1014人、1017人、1189人、1507人,教职员工人数分别为99人、98人、101人、108人、117人。这五年,学校的目标是成为“示范性、实验性、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学校。学校做了几件大事:一、学校坚持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克服重复教育,不接受转学生、复读生,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的转变走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 2、推动教育改革,从上课50分钟开始要求质量,从管理上要求质量; 3、注重加强规章制度量化考核,先后制定了《益阳县一中班级考核规则》、《益阳县一中教职工结构工资执行方案》、《益阳县一中领导、教师相互听课制度》; 4、加快校园硬环境建设,4300平方米科技楼竣工(1994.10),1300平方米女生宿舍竣工(1994.10),200米风雨跑道竣工(1994.10),1350平方米的退休教师宿舍楼竣工(1993); 5、1994年10月1日,140周年庆典活动顺利举行,单位代表及各类嘉宾3900余人。区长张德辉、区委书记何必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考连年都有好成绩。 1990年录取率为28%,1991年为41.3%,1992年为53.4%,1993年为71%,1994年为72%。高分学生包括文学获全省第三名的李鹏飞文史类第13名(1991年),佘海伟获得文史类第13名(1994年)。考入清华、北大的有:1990年徐进,1991年李鹏飞、肖振勋、杨志良、叶剑波,李剑波、陈立文、王胜华、邓英芳、温平飞、桂大伟、邓跃1992年,杨曦、颜平,1993年。1994年,薛星星,李军,蔡建群。考入专科班的有4人,任继红(1991年)、孙晓燕(1991年)、曹恒(1992年)、张亚峰(1994年)。 168人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得地级以上奖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39人。文学节目《外婆的红木厢》 获湖南省重点中学文艺演出一等奖(1994年)。
5、益阳市第十一中学时期(1995-2001)
1994年,益阳撤设市,原益阳县改为益阳市鹤山区。因此,学校更名为益阳市第十一中学,由益阳市鹤山区教育局管理。
1995年,校长为吴德辉,赵元波、朱念春、陈林生为副校长,蔡明阳为教学主任,颜伯庭为政教主任,邝伟民为办公室主任,文乐庚为总校长事务主任,潘学良任教育办公室副主任,陈飞凡任团委书记,刘伯宇任工会主席。现有学生1,537人,教职员工127人。高考录取率62.7%,邓志国、卜波考入清华大学。今年,严作斌老师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刘博宇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大部分行政领导保持不变。 1995年,学术主任蔡明阳同志调任,颜伯亭接任学术主任。曾定安升任政教主任。今年学校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政教办下发了《益阳市十一中学生教育管理条例》(初稿),后来的《益阳市箴言中学学生教育管理条例》归纳为24项,是在初稿的基础上制定的。学校开始将以往的田径运动会和元旦文艺演出合并为“益阳十一中科学艺术体育节”(简称文体节),定于举办每年11月左右,持续3-5天。本次艺术体育节是对学生科技作品创作、文艺创作与表演、体育技能等方面的一次重大回顾。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影响,受到社会好评。今年,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重点中学文艺汇演,获得了所选节目一等奖和二等奖。高考再创新高,录取率达68.3%。陈瑞明、徐媛、蔡奇、彭鹏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陈瑞明为科学城状元(全省第14名),徐元为文科城状元(省级)。清单8)。 119班,曾定安老师任班主任,叶盛龙(数学)、张延安(英语)、胡令英(英语)、曾日成(教材)等老师任教,100%在线出勤率,创造了学校历史上的班级进步记录。创下了最高的比率。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的有52人。其中,蔡奇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陈瑞明获得省物理竞赛二等奖。学校大张旗鼓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树新风”活动。学生们做了1500件好事,捐献金钱、食物和物资,总价值9400元。学校还举办了“情系灾区”公益活动,为灾区学生捐款8000余元,获得各类奖品和锦旗125份。一年来设立教学改革实验课题17个,教师发表省级以上教学论文5篇,获区级以上优秀论文18篇,其中
中有2篇获省一等奖。 1997年,行政领导与1996年相同。学生人数为1509人,教职工总数为143人。这一年,学校在继续重视教育教学的同时,重点抓了硬件建设。拆掉了新八间,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有20个教室的现代化新教学楼。投资50万元建起了一个高标准的游泳池。投资150万元开始兴建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场。课外活动小组全面发展,分五类:文化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其他类。学生开始成立了各种协会如“篮协”、“足协”、“乒协”等,学生中活动小组共37个,参加人数达1325人,普级率94%。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4%,高考升学率为62.8%,盛建武、周进波、叶志强、郭武录入清华北大,其中盛建武为理科市状元(省列18名)。以晏佐斌老师为班主任,以晏柏庭(语)、欧春芳(英)、曾日成(物)、匡魏旻(化)为任课教师的124班,上线率为98%。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市级以上奖励的95人次,其中省级以上的2人次。 1998年,行政领导与1997年相同。这一年的工作思路是全方位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出台了《班级考核细则》,由政教处严格实施。实施了《课堂45分钟工程》,由教导处定期检查落实。学校还出台了《骨干教师评聘方案》,确定了邓迪全、晏佐彬、吴德辉、赵远播、贾建勋、晏柏庭、祝年春、蔡浩、李锡章、张延安、李恩普、文乐耕、罗正杰、匡魏旻、岳建福、曾定安、熊世民、欧春芳、郑尚、徐志才、徐正香、周平波、曾日成、罗定安、徐巧云、艾胜权、夏洁、雷玉兰、潘学良、叶胜龙、胡国文等骨干教师,每月每人发骨干津贴200元。学校还出台了《老带新方案》,由管教学的赵远播副校长组织三十岁以下的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学艺。团委发起了为152班罗志(患眼病)献爱心活动,全校师生捐款12000元,使罗志同学及时开刀救治,免于失明。高考上线率为62.14%,有王毅、卜丹、何国华、赵志伟录入北大清华。以张延安为班主任、邓迪全(数)、欧春芳(外)、夏洁(政)、林镇国(史)为任课教师的139班有5位学生进入省100名之内:赵志伟(第一名)、胡琴(外语类8名,纯文类59名)、赖小妹(纯文类54名)、吴蓉(纯文类89名)、刘葳(外语类17名,纯文类97名)。在数、理、化、生各科竞赛中有95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省级奖6人次。10月,400米田径场峻工,12月投资80万元的校门至花桥的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峻工。 1999年,行政班子中,李恩普接替文乐耕任总务主任,其余行政领导皆与1998年相同。这一年是教师素质提高年,拜师活动大出成效,有32位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比武,有30位教师达到省一级水平。学生做好事1485人次,创造历史新高。会考合格率达99.8%。高考由于高校扩招,上线率达81.3%,本科上线率达52%,是历史上最高的,其中蔡慧颖、陈卓卓、李欢录入清华北大。参加省重点中学文艺调演,声乐节目和器乐节目均获三等奖。学校女子篮球队参加省青少年篮球赛获全省第三名。参加全省传统校田径运动会夺得四金一铜。这一年,成立了“陈乐田奖学基金会”。陈乐田,男,资阳区茈湖口人,1982年高考以益阳文科第一名由本校走进中山大学,1999年回校拜访班主任邓迪全老师,出资80万援建母校图书馆,每年出资10万设立奖学基金会。首届“园丁奖”获得者为邓迪全和符长生老师。晏柏庭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用户评论
哇,镇岩中学的历史真是有故事啊!我爷爷就是那儿的校友,每次听他提起都感觉特别自豪。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真是悠久,每次路过那所学校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年名校,果然名不虚传!镇岩中学的历史底蕴深厚,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人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想起了我的青春,那时候的校园生活真是美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惜现在镇岩中学的样子已经大变样了,怀念那个年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湘中百年名校,镇岩中学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让人感慨万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镇岩中学以前的教学楼现在还在,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想起了家乡,每次看到有关它的文章都特别亲切。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年名校,但感觉现在年轻一代对它的了解太少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想起了那段奋斗的时光,虽然艰苦但很充实。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湘中百年名校镇岩中学,它的历史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和梦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重那些教育工作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镇岩中学的校园环境这么好,真是让人羡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时代,那段时光真的很美好。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现在镇岩中学已经不如以前那么有名了,但它的历史地位无人能替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湘中百年名校镇岩中学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镇岩中学的历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前辈。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