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校区|记忆和田中学八十春秋,传播江南青年公学精神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10-07 11:53:15人气:


创业期:艰难时期

公元1903年农历正月初一,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轮场凤林村的晚清学者彭叔平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陆丰县第二中学(今陆河县和田中学)的创始人彭世饶。彭世饶,字元宇,本名松绰,学名承宇。彭叔平非常疼爱这个小男孩,但管教也很严格。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私立学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这个小男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我十岁的时候,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许多经典小说,甚至还步行几十里路到和田、河坡借书看。” [1] P86 后来,小男孩考入禄丰县龙山高等小学。 1923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学系。 1930年毕业后返回陆丰,任教于陆丰县中学(现陆丰龙山中学)。 1931年,他因才华出众,被任命为该校校长。

20世纪30年代,禄丰县暗流涌动。国民党禄丰县政权内部的黄花派和黄虎派正在争夺权力。 “彭世饶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没有加入任何政党,所以受到两派的包容。” [2] P81 1932年秋,被禄丰县中学开除。回到家乡后,他对家乡许多学子求学的艰辛深感触动。当时,禄丰县只有一所初中,那就是禄丰县中学。位于禄丰县西北四区的和田农民子弟小学毕业后如果想上中学,只能在距离家乡100多里的禄丰县读书。或者去河坡等遥远的地方读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很多和大的学生很早就辍学了。为此,彭世饶的脑海中诞生了一个想法。正是这个想法改变了川田许多学生的命运。

经过多方努力,彭世饶终于将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了一年多,走遍和田各大家族,商议在和田修建一所中学,方便当地学生的教育。 1934年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所新的初中终于诞生了,——“禄丰县第二中学”。彭世饶的心情可想而知,正如他在第一届毕业班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辛苦了,也担心了,终于能有所成就,不辜负当地长辈的期望。” [3] P68

抗战时期:在战火中坚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后来战火还烧到了粤东陆丰地区。 1940年农历五月下旬,学校仍坚持办学。日机两次轰炸和田,炸弹炸毁鲁二中学两间教室和部分房屋。但鲁二中的师生并没有被苦难击倒,继续上课。下半年开学时,一年级一个班留校,二年级、三年级两个班搬到青龙背盘龙寺上课。后来,在县里的资金支持和个人捐款的帮助下,两间被炸毁的教室得到了修缮。两层瓦房,中间用木板铺成,上面是宿舍,下面是教室。同学们回到熟悉的地方上课,一切都和以前一样。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国民党加强了对国控区的地方控制。他们将骨干派往地方政府,掌握政权,陆封也不例外。 1940年秋,国民党禄丰县政府突然派彭以震接任禄二中校长,兼任国民党禄丰县和田区支部书记。彭世饶被迫离开了他辛辛苦苦创办的学校。但他没有气馁,回到家乡伦昌再次办学,即后来的禄丰县集云中学。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人民群众水深火热,农民生活尤为困难。 1943年,禄丰县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的饥荒。全县有13万多人饿死。和田地区不少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八年抗战时期,每个班只有三十多名毕业生。女学生就更少了。每年入学时有4至5名女学生,毕业时通常还剩下2至3名。 1939年(第六班)入学的学生人数从入学时的50多人下降到第二年的30多人。到1942年毕业时,只剩下13名学生,其中包括2名女学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抗战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鲁二中还能坚持办学,实属不易。

解放战争时期:“要革命就到江南”

首任校长彭世饶卸任后,1946年至1949年,彭一真、彭汉初、庄铁民先后担任校长。鲁二中仍设有3个班,全校学生约140人,教职工10人。

1949年2月21日,和田解放,海陆会、五子边区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3月,粤赣湘边防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中共江南地委进入和田。 “从此,和田成为东江南岸地区的指挥中心和江南地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5] P91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和接管城市的迫在眉睫,培养大批干部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东江第一支队和中共江南地委决定在和田建立江南青少年公学。此时,鲁二中在驻军领导和当地党政的支持下,仍然照常上课。 1949年6月,因边政部开办江南青年公学需要教室,鲁二中提前放假。

江南青少年公立学校计划于6月成立,7月开学。校本部设在鲁二中(和田中学),无法住宿的学生被转移到附近村庄上课。直接接受江南地委东江第一支队政治部的领导。校长是东一队政治部主任刘轩兼任校长。江南青少年公学共有5个班,学生800余人。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党团员、进步青年、学运骨干和干部。他们热爱祖国,充满热情,积极参加学习,为人民解放事业和革命事业服务。

据参加江南青年公学第一期集训的学生彭俊桥介绍,当时学生中流行一句话,“要革命就去江南”[6] P98 很多年轻人都来公立学校为了革命而追求知识和知识。为革命而学习。当时办学条件简陋,学生生活十分简朴。他们住在没有床和木板的教室里,每个人都睡在地板上。没有课本,没有足够的课桌椅,但大家上课时都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讨论。学校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期间刻苦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照顾,充满革命情感。

1949年10月,海丰、陆丰、紫金相继解放,东江第一支队主力向惠州进军。 10月15日,惠州国民党军撤退。江南少年公学也随军队从和田迁至惠州,与东江公学合并。至此,江南青年公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却在和田中学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江南青年公学精神。我们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朴素守纪、团结互助、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建国初期:学本领,当工人农民

1949年9月,新学期即将开始。中共接管后,鲁二中继续办学。

六合校区|记忆和田中学八十春秋,传播江南青年公学精神

按照上级指示,粤赣湘边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选派了江南青年公学文教班多名学生,充实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此时,鲁二中校长仍是原来的庄铁民。学校现有三个年级四个班,学生180余人,宿舍学生60余人。学校于9月10日正式开学。

新中国成立后,鲁二中学由中共和田地委接管。新形势下,鲁二中的领导和老师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新的鲁二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最终体现在鲁二中的新校歌中。 “徐山雄,洛河,生机勃勃,鲁二中。教育新民主主义,学技能为工农服务。潜心学习科学,奉献群众,在革命工作中一刻也不放松。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立志建设新陆丰。”校歌由鲁二中老师演唱。郑吉作词,江南少年公学文教班副班主任陶一夫修改定稿,华南艺术团文工组同志作曲。正如校歌所唱,新时代鲁二中的目标是为新民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培养更多本土建设人才。

1950年,禄二中学更名为“禄丰县第二初级中学”。学校现有4个教学班,学生近200人,教职工20人。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由“禄丰县第二初级中学”更名为“禄丰县和田中学”。学校新增学生,开设5个班级,学生人数增至250余人,教职工22人。 1958年秋,随着禄丰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田中学于8月开始组建高中部。新学期将招收高一年级学生135名,分为三个班。加上初中原有的5个班,人数将增至400人左右。1959年秋,和田中学高中、初中共开设12个班。学生人数增至近700人,教职工40余人。

由于原和田中学(现和田镇中心小学)场地和教室有限,校长彭一彻不得不将其中三个班级搬到土地前村(现和城中学)。由此,学校被分成两地,给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961年秋,在和田公社党委和省、县的大力支持下,校长彭一彻扩建校舍2500平方米。 1963年,和田中学高中、初中全部迁至土地前村(今和城中学)。建国初期至文革期间,和田中学的校长有:庄铁民、叶子、陶启明、叶蕾、马玉英、彭一彻。

改革开放新时代:六合人才摇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和田中学和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和田中学革委会。革命委员会主任是黄昆(后改称校长)。 1970年,高中、初中班数由12个增至16个,学生人数由800余人增至近千人,教职工由40余人增至60人。 1972年至1975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高中、初中班级由20个增至24个,学生人数增至1100余人,教职员工增至60余人。令人欣慰的是,文革动乱期间,和田中学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它在动荡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文革期间,和田中学的校长是黄坤、庄志峰。

1976年,四人帮受审,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邓小平回国,恢复高考。 1978年9月,彭一彻再次当选校长,和田的教育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 1982年秋,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田中学一分为二。原来,校园中间被一堵墙分成:“禄丰县和田中学”和“禄丰县和田初级中学”。其中,北部和田中学以高中为主,附设初中;南部和田初级中学(今和成中学)以初中为主,是和田镇的一所中学。 1982年秋,和田中学新学期开办18个班,学生900余人。现有高中班12个,学生600余人,教职员工64人。和田初中现有10个班级,500余名学生。

1988年3月,设立六河县。陆丰县和田中学更名为“陆河县和田中学”。 1988年秋,学校开设18个班,其中高中12个班,初中6个班,学生总数1100余人。现有教职员工83人。和田初级中学后更名为“和城中学”,现有17个班,学生1041人,教职员工63人。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长叶洪彪的努力下,学校重新选址并规划建设。 2002年8月,和田中学迁至县城南郊现址,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现有68个班级,3703名学生。现有教职工2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2人。

和田中学在现任校长刘桂珍的带领下,坚持依法办学、文明办学。以“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现代合格人才”为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度保障、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教学相辅相成,师生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秉承“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强身,学会创新”的校训,形成以“朴实、勤奋、守纪、进取”的校训和“爱岗敬业、爱生、严谨、团结”的教风和“谦虚、好学、刻苦、进取”的学风,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赢得社会广泛赞誉。2005年8月,学校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2年11月,学校通过广东省国家首批验收。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和田中学已成为六合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摇篮。 (六合县和田中学彭伟祥校长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

[1] 彭竞雄.我的父亲彭世饶[J].《陆河文史》 第二系列,1992 年9 月20 日。

[2] 叶作杰,彭金农奉献一生教育事业,为子孙后代做老师[J].《陆河文史》 第二系列,1992 年9 月20 日。

[3] 彭元宇.鲁二中首届毕业生序言[M].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6月1日。

[4] 叶作杰,彭绍轩和田中学的前世今生[J].《陆河文史》 第二系列,1992 年9 月20 日。

[5]吴健.和田江南青少年公学[J].《陆河文史》 第一期,1991 年5 月15 日。

用户评论

我家的爱豆是怪比i

哎呀,看到这个标题就想起当年在田中读书的日子,真的是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江南青年公学的精神,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骄傲啊,六合校区的回忆太深刻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瑾澜

小时候在田中读书,现在孩子也在那里,感觉时光荏苒,希望这种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怀念·最初

六合校区,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地方,记忆中总是阳光明媚,感谢那段美好的时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八十春秋,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和田中学的精神,确实值得每一个校友去传承和发扬。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非昔比'

每次回到六合校区,都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希望学校能越办越好。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尾流莺

标题里的“传播江南青年公学精神”让我想起了那句校训,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像过不去的桥≈

和田中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底蕴,六合校区更是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作为校友,我为能在这里度过那段时光感到自豪,希望学校能继续弘扬这种精神。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看到这个标题,不禁泪眼模糊,那些年在田中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六合校区,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梦想,那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社会上不断前行。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八十春秋,见证了和田中学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的青春,真的很感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江南青年公学精神,不仅仅是学校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个校友的骄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袂婉约

和田中学,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母校,感谢你给予我那么多的知识和人生启迪。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六合校区的记忆,就像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永远都无法忘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记忆中,和田中学的老师们总是那么敬业,他们传播的知识和精神,将伴随我一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标题里的“传播”二字,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和田中学越走越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八十春秋,对于和田中学来说,只是开始,希望她能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伤离别

六合校区,那个充满书香的校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最好i

和田中学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感谢学校给予的一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