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建中学回忆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9-29 10:54:04人气:
在金秋秋高的时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敲开了赵万生老师的家门。他精神抖擞,谈笑自如,还是我记忆中那个书生的样子。面对我的采访,寒暄几句后,他说……
青建中学2015年以前
无悔青春扎根乡村
1949年,赵万生老师出生于清涧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1930年代的老红军干部,父亲是文化大革命前的佳园泽公社党委书记。文革前,家里有十几位大学生。青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表弟,他从1953年到1961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了八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他回到了中国。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他在兰州大学近代原子物理系任教,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青海海盐的试验。在叔叔的影响下,赵万生老师从小就确立了推进科学知识的理想和信念。初中、高中时,他一直把叔叔送给他的《苏联十年制数学训练手册》视为心爱之物,并把练习全部做了。在青中中学学习的六年里,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县里举办的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作为一名三年级学生,他也曾迷茫过、迷失过。 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双庙河乡当知青。从此,他上大学、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逐渐破灭。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回乡务工时连农村劳务点看报纸的资格都没有。在生产队工作期间,他学会了种地、拿起锄头等农活,也体验到了当一名基层农民的艰辛和困难。由于他的父亲是建制派、富农,当时他没有资格应征入伍,也没有资格服兵役,甚至连当民办教师的权利都没有。但在这三年的务农过程中,他始终相信“知识是有用的”。工作时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书,闲暇时他也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
1970年,他终于在原公社党委书记郝占明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后在乡支部、县路教育工作队工作。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浇灭他求知的欲望。每个月他用微薄的工资订购《地理知识》、《文史哲知识》、《考古》等六七本杂志,挤下班后的时间。我自学了王丽主编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汉语》的上、中、下卷。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他翻译了《楚辞》和《诗经》,这让他获得了深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在那个知识被认为无用的时代,赵老师始终坚信“生而有才,必有用之”。除了坚持学习之外,他还积极追求政治进步。他写了11份入党申请书,于1976年9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几年的农村劳动生活,看似艰辛,却磨炼了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十年的努力,在“知无用论”的背景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赵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但由于当时他在县革命委员会下属路线教育工作队担任秘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复习。直到11月底,他才于12月9日完成了他所在公社年度工作总结的起草。我参加高考,复习了12天,没有任何信息。我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在学校学过的课本就去考场了。年底,他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磨一剑,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
清涧中学现貌,高世雄摄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赵先生以高分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临行前拜访了青中中学原校长、时任教育主任曹国章。老校长真诚地对他说:“上师范大学真好,清涧中学现在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为母校做贡献!”听了老校长的教导,他暗暗想,我一定要学成回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助力。
由于他在上学之前就结婚生子了,所以上了大学之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的身上。为了让他安心读书,无后顾之忧,大学二年级,县里新开了一所南关中学,老校长把赵老师的爱人从农村调到南关中学教书。 1981年,县教育局建家庭之家。为了留住人才,曹国章校长给赵老师一家分配了一个半房。老校长的举动,让他至今仍心存感激。
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期间,赵老师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班级主要干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毕业后,不少学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在老校长曹国章精神的感召下,毅然回到了家乡。
1982年1月,赵老师被分配到青涧中学任教。由于赵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生动有趣的讲课,勤奋好学的外国学生经常在他任教的教室外聆听他的讲座,这也吸引了一些老师来旁听他的讲座,成为一道佳话。一阵子。
1982年高考,由于优秀师资流失,青中中学高考遭遇挫折。文科连人都没有通过,理科录取率还不到1%。 1982年秋天,学校把高中生文科补习的重担放到了赵老师的肩上。同时,学校选派了6名教师担任班级的学科教师。接下来的一年,赵老师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班主任。他会早出晚归。他会熬夜为学生们整理、打印复习材料。他对这堂课的教学感到担忧。
1983年,清朝文科高考终于取得突破。当时,优质学生流失到榆中、绥德中学。他带领的43名学生中,有14人考入大学、中专,进入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33%,他所教的历史课名列全区第一。结果,青中文科高考却出现了转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赵老师因此获得了信任,人们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青中重拾辉煌的希望。
在当时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任用,1983年秋,县委决定任命赵老师为青中中学校长。得知消息后,赵老师主动找时任县委书记的郭胜英谈话。他认为自己还年轻,经验不足,办学条件还不成熟。他要求先从教学副校长或者教务主任开始,等经验丰富了再做。我们稍后再说。郭书记说:“我们从你们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中看到了希望。古人说三十而立,为什么不能三十三岁呢?你们应该团结大家,振兴青中。”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赵老师是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上任的。
采访中,每当谈到青中,赵老师就显得非常激动,动情地说:“我对青中感情很深,我一家五口人在青中读书近30年,我自己也去过青中。 ”或者说我已经工作了22年了。是庆中养育了我。为了报答母校,当时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青中工作……”
高士雄摄
致力于教育并展示您的技能
当时的清涧中学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古今中外经典在文革期间丢失。外籍教师也流失了。在师资流失、生源匮乏的背景下,1983年他担起了振兴青中的重任。
上任伊始,面对教学质量的下降,他提出了“从基础做起,扎实教学,逐步提高升学率,力争三五年把清华大学再上新台阶”的口号。年。”他在学校师生会上使用了这句口号。用通俗幽默的语言,阐述了未来四年入清的目标:“牢记西沙,看塔,盯大雁塔,力争游白塔。” ”其主要含义是第一年升入专科学校,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目标是升入榆林西沙师范学院(现榆林学院)等专科学校。第二年,放眼延安宝塔山,逐步提高高等教育招生水平,比如第三年,放眼西安大雁塔,向省内迈进省内本科院校和重点大学。第四年,我们将努力让学生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争取绕行。北海公园的白塔。从这些目标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办好青涧中学的决心和信心。在此期间,他狠抓教学管理,注重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他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青中中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只有7名应届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中,郝国新考入中国政法大学、韩东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郝文功考入中国林业大学、白仲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等。
在提高升学率、聚焦主干学科的同时,他也在音乐、体育、美学等学科上下功夫,注重学生德、智、体素质的全面培养。闲暇之余,组织各学科和音乐、体育、艺术的老师开办各种兴趣班,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举办专题活动。 1986年,为了提高特技学生的跳跃水平,他们花8000元从石家庄购买了跳高垫。何世强同学当年获得后跳跳高区冠军,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超越。体育重点培养当时流行的特色专业,如女排、篮球、武术、跳高等。为了推动美术教学,专门为美术老师周克良设立了工作室,开办兴趣班。培养艺术人才。为了发展音乐教学,购买了许多乐器,组建了管乐队。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音乐、体育、艺术等各类学科的发展。在各科教师的培养下,在音乐、体育、美术高考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比如,赵刚,师从白根生老师,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并留在西安任教。王栋,师从美术老师周克良,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担任陕西建设出版社美术编辑。他还培养了许多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被重点大学特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当地体育的主力人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采访中谈起青中当时的情况,赵老师感慨地说:“当时的青中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在师资方面,其他地方最优秀的人才都走了,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办学质量第一。高水平、训练有素、团结的师资队伍是办学的重中之重。好,做好这件事是重中之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舒适度是校长的首要责任。”
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他不惜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师范生,并努力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他的教职队伍。他先后拉拢燕大中文系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赵维森。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惠书红、惠春艳、李国胜等到庆中任教。英雄并不关心他们的出身。只要有利于教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就会努力去争取。当时的老师曹庆斌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有很好的古文基础,很受他器重。西工大三年级毕业生白元强是一名非师范生,但数学特别好。又被招至青中教书。从延安大学三年级毕业的白世功,以及与赵老师同时入学的白承才、惠国胜、王尚雄、石烈林等本科生。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在这些实力派老师的带领下,青中中学的升学率一直在稳步上升。
1984年,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不少教师家属被迫流落农村。看到老师一家住在不到20平米的窑洞里,他很着急。为此,在征得县委领导同意后,他决定在原清代三寨窑洞的后山上修建教师家属院。 1984年至1985年,新建窑洞127处,加上县财政扶持窑洞30处,共计157处窑洞,使教师告别了简陋的住房,彻底改善了教师的住房问题。谈到住房问题,赵老师动情地说:“先安定下来,再安心,安居才能快乐工作,用爱留住人,用待遇留住人,教师才能稳定下来,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教学。” ”
为了公平合理,他主持成立了“教师住房建设和住房分配委员会”。作为领导,他带头退出住房建设和分配。在分配住房期间,他没有从老师那里获取任何好处,这让老师们信服了。窑洞从建设到分配,实行民主管理,没有发生任何纠纷。整个项目动用了县里最优秀的工作团队,由学校主办招标。窑洞的造价为750元,分配窑洞时没有特殊安排。都是按照数字来划分的,老师们反应都很好。建造房屋稳定了教师的心态,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房屋建筑模式在当时的清涧尚属首创。
在搞好教师住房工程的同时,他还加强了青中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改造。为了彻底解决校舍安全问题,从1986年到1988年,从申请到建设,从县到省,他上下跑了十几次,为教学楼的建设做准备。 1987年,青中中学由厅级机构升格为县级机构,赵先生被任命为青中中学党委书记,奋力筹建教学楼。在他和新任校长的努力下,青中中学教学楼四层共24间教室顺利竣工。建成后,同时扩建了26个教师办公室,教师硬件基本完善。当他看到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静地读书时,他不禁感到高兴。
高士雄摄
1983年至1987年担任校长的四年间,在他的带领下,青中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提出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得到了实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青中中学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静心修身,淡泊名利
“君子之行,以静养德,以俭养德。无淡泊,则不能明志,静者不能远。”这就是赵万生老师性格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高度重视高级知识分子的提拔任用。当时清涧的高级知识分子很少,赵先生有很多晋升进入仕途的机会。 1984年机构改革时,县委书记郭盛英急于任命他为副县长,但被他婉言谢绝。 1987年,地区选他为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理论,但他决定不去。面对县委书记对他的一再好意,他说:“如果你让我离开教育去搞行政,我不会做,我这辈子就搞教育了……”他的话绝了深受当今年轻人的喜爱。我不明白,但当时的赵老师一心致力于振兴青中,默默修行,淡泊名利,足可见他对教育的热爱。
赵老师专业技术精湛,尤其是历史教学,在全市首屈一指。曾担任地区历史学会会长,颇有名气。直到1996年,陕西省筹建省职教中心,把他调到基础教育部工作。考虑到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业等因素,他欣然前往。在省职业教育中心(后来的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他曾在基础教育部工作,后来担任院长直至退休。在职教中心任职期间,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业余时间着书立讲,其中包括自编大学讲义《二十四史》和合着《史记》。
用户评论
哎,青建中学,那个地方真是满满的青春回忆啊!每次想起那些日子,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那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些同窗好友,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珍贵。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操场,跑过多少次的晨跑,那味道永远都忘不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食堂,那些饭菜味道真是怀念啊,可惜再也吃不到那么正宗的味道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些年,我们在青建中学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运动会,那场面真是壮观,每次都期待着能参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呀,青建中学的教室里,那些年我们一起奋斗过的身影,真是让人感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教导真是用心良苦,现在想想,真是无比感激。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校园生活,虽然有时候会有烦恼,但更多的是快乐和成长。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毕业典礼,那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永远都不会忘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那个地方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有些美好,有些遗憾,但都是成长的痕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青建中学要拆迁了,心里真不是滋味。那座校园,承载了我们太多的青春记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的校园里,那些古树,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现在却要被砍伐,真让人心疼。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些年,我们在青建中学的点点滴滴,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你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谢谢你,给我留下了那么美好的回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那个地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青春,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梦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已经离开了青建中学,但那段日子,那份情谊,永远都不会消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你的名字,将永远留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建中学,你的校园,你的老师,你的同学,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些年在青建中学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谢谢你,青建中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