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图微展丨赵一松:唐山一中的悠久历史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9-24 07:26:42人气:
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跳板,是通往人生大世界的阶梯。唐山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著名中学,120年来将唐山众多学子推向了广阔的人生舞台。
唐山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永平府学校,永平府学校的前身是永平府静生书院。景升书院始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如果算上这段科举教育,唐山一中已有275年的历史,这将创下全国现存中学历史最长的记录。
(永平府静生书院,赵以松绘)
1744年,永平府太守陆健请直隶总督那苏图建书院。 1747年获批完成。 景升书院中的“景升”二字取自《大戴礼·武王践祚》中的“景升为懒人带来吉祥”。陆健是康熙末年进士,乾隆年间任淮河盐运使。他是翰林院学士纪晓岚的儿子和女儿。也就是说,唐山一中的最初创始人是纪晓岚的姻亲。
(陆见曾肖像,赵以松画)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景升书院衰落。 1872年,由永平府知府游志开重建,位于永平府卢龙县。这使得景圣书院成为华北地区比较有名的书院。它藏有大量书籍。除重要经史书籍外,还重点研究宋元明理学。
清末学者史梦兰在《重修永平府敬胜书院记》中写道:“景升书院是原德州知府卢公俭在明武馆旧址上所建,与太公庙毗邻。左,故汉名《丹书》,道中弟子众多,据说咸丰末年,有治府,郡守集中。军团练兵,书院渐成真武。太守游公到时,见殿堂已破,又受伤,故急需增修学问,汲取经史。并广搜宋、元、明、吉甫名家著作,准备供学生研读,现属兰氏撰文记录此事。他明白了他的意思并记住了他的话,所以他将其记录下来。由工字志凯,湖南新化人。从滦州升任永平守,与吕公同属。相同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圣书院奉圣旨改名为永平府学士堂。废科举后,改称永平府学堂。学校诞生于1902年,距今已有120年历史。唐山一中建校120周年即从此时开始计算。但当时河北省和唐山市都不存在,所以不可能叫河北唐山一中。
当时,中国仍称为中华大清帝国,河北省仍称为直隶省。现代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还没有学校,所以称为学校、书院。
官校教官范文浩担任第一任督导员。永平州中学面向永平州辖七州县招生。学校教育为期五年。 1902年,开始招生50余名学生。学校建校初期,设校监一名、馆长一名、总务主任一名、教师若干名、馆管员若干。学校成立之初,有教学楼三栋,分为报告厅、督导室、教学室、会计室、厨房和学生宿舍。支出按需要向政府机关收取,并按实际情况报销。督导和教学人员的工资,以及学生的书笔、伙食、穿衣等,都是政府开支。
卢龙县地处山区,境内丘陵。颇为有趣的是,卢龙县城本身就建在三个相邻的土堆上,城内有山。由于该城依山而建,高低不平,四个城门无法像平原上的城市那样相互对应。南门和西门几乎是贴在一起的。因此,卢龙城有“三山不见,四门错”之说。永平府中学位于县城西南角平山南坡。
(永平福成,赵亦松抄)
正门庄严肃穆,两侧各有一石狮;门三间,中间一扇为正门,东西侧门各镶嵌一石碑,分别刻有“整齐”、“严肃”四个大字。
(永平府画派,赵以松画)
正门西行数十步,便是面向南门、西门的十字街。街道中央矗立着一座金代大定年间重建的石楼。石砌建筑高大古朴,在城市中显得极其耀眼夺目。前院建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宫殿,俗称“龙殿”,是接受和存放圣旨的地方。教室和宿舍建在龙堂后面,离街道有一段距离,很少有噪音进来,校园优雅而庄严。永平府中学教授的课程分为中学和西学,具有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雏形。 “中”四科是经、文、史、政; “西学”包括英语、算术、地球科学、外国历史、格知学、外国政治学、体操。教科书虽由翰林学部统一规定,但实际上多为自定。学校严格招聘师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也有一些是工生学生。西方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也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任教。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并于次年废除科举。
根据清政府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学制文件,永平府学堂属中学。上图为清末癸卯图。
1905年,学校招收乐亭学生李启年,字寿昌。
(赵一松画李大钊肖像)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最后一次考进士,但因清政府禁止科举,转而入永平府学堂。
(郭友三像,赵以松画)
郭友三也曾就读于永平府中学,是冀东近代革命史上牺牲的第一人。他的牺牲是爱国运动的巨大损失。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制变更,改学堂为学堂,改监事为校长,任命太守为监事。 1914年,官制废除,中学改为省立中学。 “永平州中学”改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但原州县的学生仍来这里报考。永平府中学第一届校友、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费印堂、张彦瑞两位老师先后出任校长。这一时期,入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于是购建私人房产,新增校舍100多所。主要建筑有报告厅、礼堂、医务室、师生宿舍等。该校共有5个班112名学生。学校将于秋季入学,学制四年。初中和高中没有区别。
唐山市第一中学的前身,除了直隶永平州中学外,就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华英学校。华英学校是1915年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位于唐山西南郊。 1925年,更名为河北私立学校。凤鸾中学迁入吉祥路西南侧新校区。
(赵一松绘制的凤鸾中学校徽)
(唐山怀古堂藏)
(凤鸾中学,赵一松画)
(唐山怀古堂藏)
1922年冬,因直隶、丰城战乱,校舍屡遭破坏,损失严重。卢龙城山路崎岖,远道而来的学生上学困难。这时,京凤凰铁路通车了,很多学生来到了铁路沿线的中学。于是,在滦州唐山镇(今唐山市)设立直隶四中分校,校址在马家屯。
1928年10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北伐期间,大部分师生迁往唐山,成为唐山五所中学中唯一一所公立中学,在全省享有盛誉。
(马家屯时期河北省唐山省立中学鸟瞰图,赵以松绘制)
1933年,长城抗战。 10月,学校根据所在地更名为“河北省唐山中学”。习近平称其为“省中心”。
(图为我在马家屯时的校门,赵一松画)
省中校唱道:“城千里之外,滦水碧波浩荡,西控金谷,东控秦岛、辽阳,可见群山茫茫。”从乡村望去,西望康庄,高耸的广厦,旁边的唐山……”。
1942年10月,新校舍在吉祥路东北侧落成,更名为“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学校结束了十几年的租用学校的局面。东边的小巷名叫盛中街。
(河北省唐山一中科学馆,赵一松绘制)
1949年5月11日,河北省立中学与丰峦中学合并,仍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校门,赵一松画)
1957年9月,学校更名为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
(本文内容部分摘自《唐院春秋》范明文章及唐山一中历史,谨表示衷心感谢。制图/文:赵一松)
上一篇:唐山市第一中学!
下一篇:母校|唐山市第一中学
用户评论
赵一松老师的这篇关于唐山一中的文章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深厚底蕴,每一段历史都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敬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山一中啊,那可是我们唐山人的骄傲,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让我对学校的了解更全面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笔触真是细腻,把唐山一中的历史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份厚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赵一松老师的文章,我深深地被唐山一中的悠久历史所吸引,这所学校的历史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深度,让我这个外乡人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是涨知识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山一中的历史真是不简单,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魅力,忍不住想亲自去学校看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这篇文章让我对唐山一中有了更深的感情,学校的每一块砖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文章让我看到了唐山一中的历史变迁,这所学校的历史真的让人敬佩不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唐山一中的点点滴滴,赵一松老师用文字记录下了我们的青春记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这所学校的历史这么丰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赵一松老师的文章,我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真的很悠久。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唐山一中的文化底蕴,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敬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唐山一中有了更深的感情,学校的历史就像是一部传奇。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唐山一中的历史真的很辉煌,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为这所学校感到自豪。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这所学校的历史这么丰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赵一松老师的文章,我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真的很悠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山一中的历史,让我这个外地人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敬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唐山一中的文化魅力,赵一松老师真是用文字把学校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一松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唐山一中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这所学校的历史这么丰富。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