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春校友廖金城:回忆20世纪50年代武平一中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9-19 02:23:02人气:
回忆20世纪50年代武平一中
1951年,我考入武平中学。初中班在考棚举行,两年半毕业;高中班在亭子岗举办,学习三年,1956年毕业。
武平一中的学习生活一晃七十年,仿佛就在昨天。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和我的同学至今都记忆犹新。
01
二月的一天,舅舅背着米和咸菜送我去武平县中学。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去长途旅行。我很高兴,但也因为要离开家人而感到失落。
村民告诉我们,武东人离开武平只有一条路,大岭淖是他们唯一必经的地方。我们一早就从家里出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到达原舍。袁涉是我老奶奶的娘家。我们进去坐下,喝了茶,然后上路了。走进叫文村后,我们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到达了大岭脑山脚下。
大岭脑地处梁业山脉,山高约900米,路为石板路。我们从山脚拾级而上。石阶上长满了落叶和青苔。道路两旁长满了许多不知名的花草树木。
爬到山顶,只见一小块平地,一座小亭子矗立在那里。站在亭的西侧,放眼望去,山脚下是平原平原,武平县城就在眼前。
我们只在亭子里呆了一会儿,就匆匆赶路,翻过牛弓岭到东港村,下午三四点钟到达武平县城。
02
当时,武平中学位于西门内的考棚内。考棚是清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 1924年在此创办“武平县初级中学”。 1950年春,学校更名为“武平县第一中学”,后更名为“武平中学”。
解放初,武平中学校长为蓝田,常务副校长为李新耀。据王大春等学生回忆,当时学校有一首校歌(李新耀作词,魏伟才作曲)。歌词唱道: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115,我们学校的荣耀照耀着万千年轻人的心,像太阳一样守护着无边的大地……
我所在的班级是49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4人。班长是钟顺启,王大春是总经理。 1953年,由于学校取消春季班招生,我们班只学习了两年半就毕业了,48班也完成了三年的学习。
我们在考场上课,我们的吃住也在考场。棚内有学生食堂,由学生经营。学生们使用陶瓷“饭碗”。每个学生首先将从家里带来的米饭放入“饭碗”中,然后食堂将其蒸熟。一日三餐都吃米饭。食堂有卖蔬菜,但每餐只卖一种蔬菜。早上主要煮黄豆或者萝卜干,中晚则吃冬瓜或者其他蔬菜。菜钱很便宜,看上去才几毛钱。我吃的米饭和蔬菜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这道菜名叫“长珍”,是一种腌菜。吃完从家里带来的食物,我又去食堂买了一些食物。后来,由于高中的增设,学生食堂搬到了考棚旁边的东岳庙。
当时学校里有一些“普通学生”。他们除了在考棚上课外,在考棚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吃住。
03
1952年6月,毛主席发出号召,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国家在教育中高度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每天举行班间练习外,学校还经常在暑假期间组织集体体操比赛、夏令营和校运动会。 1952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的团体体操比赛和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参加人数较多,规模较大。集中展示了学生强身健体、团结奋进、精神抖擞的精神风貌。
04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与此同时,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抗美援朝运动,组织了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前线寄去慰问信,表达中国的哀悼之情。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必胜信念。
1953年,根据学校安排,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我和几位同学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信,向祖国最可爱的人民表示哀悼,向英雄们致敬。我们写的信是由中国人民慰问团带到朝鲜前线的。收到我信的人是志愿军第384军二支队一支队战士廖以章。后来他给我写了回信,讲述了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故事,并发来了两张他和战友在战场上的照片。这两张珍贵的照片至今我都珍藏着。
05
我上初中的49班有几位班主任,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慧光老师。刘先生是广东省兴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到武平中学任教,“复学”。刘老师教语文,也教历史。我听他讲了红军长征中刘伯承和肖野丹一海结盟的故事。刘老师从教四十余年,弟子三五千人,弟子遍布五湖四海。他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与学生融为一体,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和尊重。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和刘老师保持着联系。每次回老家探亲我都会去看望刘老师。 1994年秋天,我再次回到武平,去了刘老师家。由于跌倒,他坐在轮椅上。我推着他,一起走在街心的公园里。师生们共同回忆了匆匆的岁月。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夸赞“共产党的领导好”,让我非常感动、感慨。从他的诗集《平川杂咏》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06
武平中学除初中外,还设有高中和考场。但据高年级同学李永举回忆,他的高年级班早在1952年就搬到了亭子岗,当时只有两栋房子,住宿和教室在一起。亭子港校区同时建成并迁入。真正大规模迁址亭子港发生在1954年。1955年,“武平中学”正式更名为“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简称“武平第一中学”。
1953年8月,我初中毕业后考入高中。我上学的地方在亭子岗。此时,亭子岗已有一些平地教室、一个礼堂、一个食堂和一个学生宿舍。为了建设亭子岗校舍,我们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劳动。我们每人从城墙上搬了50块砖,一次一块。我们沿着水镇的小路走到亭子岗,单程走了三四里路。此外,每个学生还参与绿化、植树、美化环境。
我所在的班级是高九B班,班主任是何洪元老师,教历史。在这个大班级里,同学们团结、友善、朴实。大家沐浴着新中国早春的阳光,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度过了三年的校园生活。毕业后,我和大家一样,怀着对武平一中的感激和依恋,走遍了祖国的八方,努力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
母校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今天,武平一中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我们都无比激动和高兴。我和高四的钟全德、李永举,九年级的王大春,邱光秋,十二年级的张英娥,四十九年级的邱世才等老同学和校友还有联系。初中等老同学、校友。我们都有共同的声音和愿望。我们深深感谢母校对我们的辛勤培育,感谢母校,感谢我们的老师。我们衷心希望母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继续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新篇章。
廖金城
用户评论
哇,廖金城校友的故事真的让我感动,20世纪50年代的武平一中,那是一段多么珍贵的青春岁月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高中的日子,虽然时代不同,但那份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是一样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故事真的很励志,他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很受鼓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20世纪50年代的武平一中,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意,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更了解那个时代的校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青春岁月真是让人向往,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他一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爷爷,他也是那个时代的校友,他的故事和廖金城校友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回忆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活力,真的让人怀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廖金城校友的照片,瞬间觉得他就像是我的同龄人,那个时代的青年真的很了不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20世纪50年代的武平一中,虽然条件艰苦,但校友们的精神面貌让人敬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真的很感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廖金城校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青春故事太值得学习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回忆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虽然现在实现了,但那份初心依然珍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20世纪50年代的武平一中,真的是一个孕育人才的摇篮,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更多年轻人的斗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春风采,真的很羡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廖金城校友充满了敬意,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20世纪50年代的武平一中,真的是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希望这篇文章能唤起更多人的回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青春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校友充满了敬意,他们的青春岁月充满了艰辛和汗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廖金城校友的回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风采,真的很让人感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