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的历史渊源有较大差异。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9-15 11:13:37人气:
中南一校区
中东一校区
01 一中
严格来说,一中的前身应该是“太行公立河南北联合中学”。有人说是1940年创办的“河南省立新乡中学”,我认为这是不恰当、不严肃的。
太行公立豫北联合中学于1945年11月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东麓临县临岐镇建立。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创办学校的任务是为我们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新中国培养干部和青年学生。第一任校长杨代福,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杨云玉。学校设有干部中学班(简称干部中学班)、普通中学班和师范班。干部班招收在职区干部、优秀村干部及其家属,普通中学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和沦陷区知青,师范班招收在职优秀青年教师,提高政治素质。以及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现有学生250余人,教职员工20余人。当时,在老区,学校设备极其简陋。学生们辛辛苦苦搭建学校,支起木板当课桌,搭起一堆砖头当凳子。老师和学生睡在同一层楼。生活非常困难。他们要打柴、发工资、吃糠菜才能继续读书。
1946年秋,国共停战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为确保安全,学校被勒令搬迁至林县河间镇庄村继续上课。
1947年3月,学校大部分师生参加豫北战役,运送军粮、抬担架、抢救伤员。战后,班级进行了调整,原中学班的学生转入普通班,部分学生参加了劳动力队伍。另有5个干部班(培养区、村干部)和3个师范班(培养小学教师),共有学生281人,教职工78人。
1948年3月,太行行署发布命令,所有联合中学均按行署所在地命名,学校更名为太行公立第五联合中学。 1948年10月,华北教育会议决定,将所有联合中学改为普通中学,干部中学和师范班不再招生。
1949年2月,决定将干部班转入安阳专委党校,初中班、师范班转入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学校从1945年10月创办为河南北方联合中学,到改为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历时三年多。毕业生分配到党政机关414人,入伍参军59人,财贸部门67人。分配高中、初小教师34人。这些学生在解放战争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太行公署派人到新乡接管国民政府的“河南省立新乡中学”。
8月,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全体师生连同财产、图书等迁入本市,两校正式合并。学校名称仍为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学校位于解放路中段西侧。 (具体地址我还没查到,猜测是五中和现在的二十二中的位置,如果有人知道详情,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立平原省,学校更名为平原省立新乡中学。学校迁至市内西街文庙和小西街城隍庙。 1951年迁至南竿路(现金穗大道)新校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学校划归河南省教育厅领导,校名改为“河南新乡中学”。
1955年8月,奉省教育厅令,学校更名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高级中学”。
1958年12月,新乡市更名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第二中学(和平路)
02 二中
1944年,创办第二中学前身扶余学校。
富裕中学于1944年在美国和德国圣道协会(天主教会的一个团体)的资助下创办。与私立北京辅仁大学属于同一系统。 “妇欲”二字取自“妇人”。由于学校地处河南,故命名为“扶余”,也寓意“助力河南、发展教育”。
1944年上半年,天主教新乡教区米干主教(美国和国际间谍)将北京辅仁大学附属中学的德国神父树德调往新乡,筹办扶余中学。起初暂时在新开街的天主教堂上课,不久又搬到市内西街的修女院(现六中所在地)。女子部成立后,在东二条(今新源街)办班。 1946年暑假后,班级数量增加,城内西街的校舍已不再适用。初二在临时借用的原日本和尚寺(现新乡宾馆)上课。
1947年春,由于豫北战役,新乡局势紧张。学校曾迁至郑州郊区岗都天主教堂,男女学校合并。此后,学校校址几经变动,于1949年8月迁回城西大街原址。
扶余中学成立时,创始人米干、树德负责组建董事会,董事会由13人组成。其中有4 名外国人(2 名美国人和2 名德国人)和9 名中国公民。天主教神父刘新山担任主席,会场位于新开街天主教堂。当时按照规定,外国人不能担任校长,于是聘用蒋云章为校长。学校设有“校董”,由教会派出的外国传教士担任。他们名义上协助校长管理学校事务,但实际上他们独掌整个学校的权力。
当时学校的大部分资金是由美国和德国的天主教圣道会筹集和捐赠的。此外,还有: 1、校田收入(抗战胜利后,农民将土地交给学校作为“校田”。1948年,学校有校田约10公顷,拥有年租金5万公斤以上小麦),2.学费收入(每个高中生每学期交纳小麦约150公斤,初中生每学期交纳小麦约120公斤)。 3、校办副业收入(教会出资购买两辆卡车,成立“富裕汽车公司”,从事客货运输。学校经费收入)。解放前,新乡私立学校学费最高的是扶余中学。
初中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日伪时期的日语)、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健康、体育、音乐、美术、儿童训练、公民意识、党性、三民主义。高中已停止开设动物、植物、身体健康、艺术和儿童培训等科目。增加了生物和军事训练。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停办公民、军训、童训等政治反动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程。
外国教会在中国办学的最终目的与侵略是分不开的。当时教育部规定,外国人捐资设立的学校不得以传播宗教为目的。学校课程必须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标准,宗教科目不得列为必修科目。但教会却在学校明目张胆地进行大量的宗教活动。例如,课外活动中每周开设一次宗教课,要求宗教学生和职业学生参加。学校设有“经堂”,逢重大教堂节日全校放假。成立“天主教青年进步会”,组织反动组织“海军陆战队”进行反动活动。
新乡解放后,反动组织“海军陆战队”被取缔,原董事会被解散,聘请热心教育的德高望重的名人担任学校董事。学校的权力真正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 1951年7月1日,平远省人民政府下令接管扶余中学,更名为“平远省新乡市立中学”,彻底结束了这所皇家教会办学的历史。
1953年迁至和平路与北干路交叉口东南角。 1956年,更名为新乡市第一中学。 1958年更名为新乡市第二中学。
第三中学(荣霄路)
03 三中的前身是私立井泉中学(原位于姜庄后街,现中通东路卫生学校)。 1930年由新乡民族实业家王景兰和乡绅郭全林创办。它被认为是新乡最古老的中学。
精泉派因王景兰的“精”字和郭荃霖的“泉”字而得名。
具体内容请参考我之前写的头条文章(点击链接)《怎么把静泉学校、姜庄街小学、新乡卫校、新乡医学院串起来?》和《新乡人物 | 姜庄街一个算卦的成了静泉小学(现姜庄小学)校董》。我不会在本文中重复它们。
精泉中学一直保留到解放后,1951年公立。1951年11月,经平原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市教育局接管,迁至荣孝现址。路。 1958年10月,改为新乡市第三中学。
四中(平原路)
04 四中的前身是三余中学、和硕中学。
“三育”中学成立于1943年日伪时期。当时,假新乡县商会会长卢文富用伪第一区区长王庆勇和伪二区区长王修道共同创办的棉花店赚来的4万元,以做“慈善”为借口。学校名称原定为“三义中学”。因王庆永、王修道不愿出资,遂改为三义中学,即:智、仁、勇。
三育中学校址原为北关新集油楼(位于今东安巷以西的北关大街)。为卢文福购买并捐赠作为校舍,总面积约4645平方米,有房间85间。日本投降后,更名为和硕中学,校长郭文轩购置了十几栋有高有低、有大有小的民房。连接起来,就成了庭院、房间毗邻、曲折、纵横交错的“迷宫”。有些走廊不允许两个人并排行走,而且整个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教室和办公室的灯光很暗,说话声和读书声互相干扰。
现在的第四中学(现第十中学北校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
三余中学于1944年、1945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20余人。首次入学免学费。两年内共招聘教师10余名。开设的课程有中文、英语、日语、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当时日伪政府派日本教官来校干涉学校事务,推行奴化教育。
1946年初,国民政府河南省检察院郭仲恺(建国后任河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批准,采取接管因战乱而瘫痪的三余中学,更名为“新乡县私立和硕中学”。郭仲恺早年就读于河南省武陟县和硕书院。当时,他因参加同盟会、从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而被清政府逮捕入狱。为纪念郭仲恺早年在和硕书院从事革命活动而得名。
和硕中学董事长为郭仲恺,首任校长为郭文轩。郭在任职期间,同情和支持我党地下工作者王锡章(原新乡市市长、省教育厅厅长)、李毅之(原太行五办事处专员)等同志的革命活动。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捐款。
1948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当时,初一至三年级有4个班,学生180人,教职工13人,同事4人。课程包括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历史和地理、公民身份和童子军。
当时学校里还存在一些伪党团组织:国民党、三团、青工队、反贪队、学生志愿者队等,全部都是积极的。郭文轩还在学校的学生中培养了国民党党员。
用户评论
哇,原来新乡市这几所中学的历史渊源有这么大的差异啊,真是涨知识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好奇,为啥新乡市这几所中学的名字都差不多,现在一看,果然各有各的故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第四中学的历史渊源听起来好悠久,真想了解一下它的过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所中学的历史渊源差异,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校里的故事,那时候的校园生活真是美好。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新乡市的中学历史这么丰富,以后得多关注这些学校的变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可惜我不是新乡人,不然真想去这些有历史的中学走走看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博文,我才发现自己对母校的历史了解这么少,得好好补补课。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渊源,是不是意味着它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第二中学的历史,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所中学的历史渊源,是不是也反映了新乡市的发展历程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新乡市第三中学的历史这么有故事,以后一定要带孩子们去参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的中学历史渊源差异,让我对当地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博文,我对新乡市的中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四所中学的历史渊源,让我想起了自己求学的日子,那时候真是简单快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家乡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校生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中学的历史渊源差异,真是太有意思了,希望作者能继续深入挖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博文,我决定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乡市中学的历史渊源,让我看到了教育的传承和发展,真是令人感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家乡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