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材施教?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9-01 22:00:48人气:
我的孩子资质一般,难道我就放过他吗?
家长都知道孩子需要适当的引导,但这个“度”是很难看到、摸不着的。如何把握呢?陈鑫老师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你总结了一套“儿童发展三区”方案。
将自己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是没有帮助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是什么才是孩子最好的发展呢?大家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我们心中的疑问往往是:“因材施教”引导和要求孩子的“度”在哪里?
如果我们的讨论深入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我们父母的责任所在。无论孩子有没有天赋、有资质,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观察孩子,观察他的性格、兴趣、学习特点等,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因势利导。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你自己的指导怎么样?你无法将它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我不能说,其他孩子会怎样,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是这样。对别人的孩子要求可能并不过分,但对你的孩子要求可能也不过分;反之亦然。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能力而定,不能听从别人的意见,盲目比较。比较的结果只能是家长焦虑,孩子焦虑。
有很多很棒的方法可以引导孩子
1.找到最近发展区
那么我们的指导和要求怎样才能最适合孩子呢?儿童教育家维果茨基曾说过,我们需要找到“最近发展区”。
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家长/老师要善于准确地发现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对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然后,我们的指导/教学就发生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逐渐给孩子挑战并适当引导,从最近发展区的下限到最近发展区的上限。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立竿见影的过程,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例如,小明和小刚年龄相仿,同时开始学习钢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都通过了钢琴一级考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观察,老师发现小明接受得很快,记忆力也很好,于是她为小明一年后的考试定下了四级的目标。
一级是小明目前的发展水平,四级是他一年内可能的发展水平。一级至四级之间的开发区为最近开发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训练和帮助孩子提高钢琴技能。这个过程对于小明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但也是可行的。
小刚也通过了一级考试。从表面上看,小刚和小明都是一级水平。但根据他的特点和能力,老师认为他一年后的考试目标是二级。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认为别人是Level 1,那么你也是Level 1;因此,如果其他人想参加4 级考试,您也需要参加4 级考试。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4级并不是他可能的发展水平,而1级到4级的距离也不是他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继续强迫、加大压力,后果会怎样还用我说吗?
因此,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通过表面现象来掌握孩子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才能因势利导。
2、如何观察孩子的水平
我把家长应该观察的领域扩展为三个方面。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可以等同于维果茨基现有发展区,孩子在这里最舒服,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一切。
挑战区也可以说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我们不断给孩子适当的挑战,让他们能够在目前的水平上逐步提高。会有一些挫折和挑战,但在父母的正确指导下,孩子可以突破现有水平,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父母要求过高,忽视孩子目前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强行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一旦超过挑战区,孩子就会进入恐慌区。在这个区域,孩子即使很努力,也常常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此时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恐慌,无法面对挫折。
让孩子走出安全区,进入挑战区
1、孩子害怕失败的原因
在适当的引导下,孩子们实际上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家长都说我们的孩子很聪明,其实各方面都表现得不错。但我知道,他没有尽力,也尽力了,所以也就过去了。
许多孩子喜欢待在安全区,因为这样可以保护他们免受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压力。这往往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
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至9岁之间对失败的恐惧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么孩子也往往会害怕失败;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么孩子也往往会害怕失败。如果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完成超出他/她能力范围的事情。孩子从中学到的是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做很多事情来表达爱,比如和孩子一起庆祝、给孩子买东西;但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们就会对孩子生气、伤心,不知道如何真正引导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只是负面情绪,而感受不到真正的爱。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所以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尽量避免失败。只要能避免失败,他就不会追求更好的结果。
甚至这些孩子也害怕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如果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就会立即增加。这样的期望对于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他们更害怕达不到增加的期望,所以压力很大。最终孩子选择留在安全区,这样最安全。
2.帮助孩子接受失败
因此,让孩子勇敢地走出安全区,接受适当的挑战,进入挑战区是父母的责任。
许多孩子害怕失败,因为他们不了解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联。失败的人不会永远失败。成功的人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后才会成功。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哪里可以改进,如何改进。将孩子的悲伤或抑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让他们更好地学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表扬他们的努力以及具体的方法和行为,让孩子有成功的经验,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笼统地说你很聪明,你很聪明。好的。空话,比如努力工作。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大目标,所以如果孩子总是达不到目标,那会非常沮丧。当划分为小目标时,孩子们通过努力和思考实现目标时,往往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也会越来越愿意接受一些新的挑战。
帮助孩子摆脱完美主义。父母常常急于指出并纠正孩子的错误,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错误是不好的,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很多孩子不能容忍自己的错误,抵制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拒绝倾听。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办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改进。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我从小就告诉他们,父母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每当我犯错时,我都会抓住任何机会告诉他们这一点。比如,当我读书时读错一个单词时,我会说:哦,妈妈这里错了,我现在改正一下。
我们的老师也很合作。有时候钢琴老师会口误,读错乐谱,所以我们说:老师也会犯错误。你看,老师现在看清楚了,纠正了。渐渐地,孩子们会接受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在犯错后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当他接受了这个理念时,他就能勇敢地接受挑战。因为即使你没有接受挑战也没关系,你可以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
通过改变孩子的一些观念,划分目标,与老师/教练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讨论,家长相信孩子可以进入挑战区,全力以赴,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发展。
3、注意不要太过分,进入恐慌区。
当孩子处于挑战区时,家长不要让胜利的果实冲昏了头脑,也不要突然对孩子抱有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期望。如果孩子一有进步就立即加大压力,孩子可能会承受不了压力,会退到安全区或者进入恐慌区。
进入恐慌区的孩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了,也很想达到父母的期望,但他们认为父母的期望超出了他们现在的能力,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怀疑、惊慌、无法面对挫折。
如果家长看到一些现象,就应该思考自己是否给孩子逼得太紧了,比如
孩子变得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
对自己要求完美;
考试或表演前极度焦虑;
对学习、参加活动等完全缺乏兴趣。
这些是孩子发出的一些信息,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言行和要求。
概括
适度牵引,因材施教,只与孩子自己比较;
耐心观察,在最近发展区一步步成长;
用户评论
我一直觉得因材施教真的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这篇博文给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棒了!我之前一直在这方面很迷茫,现在终于找到方向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希望这些方法能让我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博文,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可能太单一了,谢谢作者的分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真的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我很期待尝试一下这些方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但实施起来确实挺有挑战性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让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学校也能重视起来。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因材施教的案例,我都觉得好感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因材施教的技巧,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很有用,想试试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一名家长,这篇博文让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的理念很美好,但现实中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希望教育部门能出台更多支持政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的关键是了解学生,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我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我的学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的提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很片面,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希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因材施教真的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我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