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传播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8-31 06:49:49人气:
健康和疾病都是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邪与正的冲突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疾病发展规律的系统完整的认识,即疾病传播学说。该理论首次出现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系统、完整,成为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的
一、疾病传播的概念
(一)疾病传播的含义
疾病传播,简称疾病传染。所谓“化”,一般认为是指疾病沿着一定的趋势发展,“变”是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疾病的性质发生变化。传播是疾病本身发展所固有的阶段性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传导的表现。疾病传播是指疾病传播的规律和过程。转换与传输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如阴证与阳证、外证与内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阳证的相互转化等。转型。传播是指器官组织病变变化的传播。疾病的传播、转化称为传播。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表里之间、脏腑组织之间都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因此,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的病变可扩散到其他部位或其他器官,引起疾病的发展。改变。这种病传理论不仅与临床辨证论治有关,而且对于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预测疾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疾病传播形式
疾病传播包括病位传播和疾病转化。疾病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只有两个目的:经络传播和脏腑传播。比如外感内伤方面,一般来说,外感的传导是六经的传导,卫气、营血、三焦的传导;内伤杂病的传导,是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变化的传导。脏腑之间变化的传递,以及脏腑之间变化的制约和传递等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无论何种转化,其基本病理变化都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病性的转化有两个目的: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
有关的
2. 疾病传播
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部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外、脏腑之间都有经络相互沟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扩散到其他部位,造成该部位的病变,称为疾病传播。常见的疾病传播包括两个方面:表里之间和脏腑之间的传播。
一般来说,外感疾病发生在表面,其发展变化过程是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因此,外感疾病传播的基本形式是表里之间。内伤源于脏腑,其发展变化过程是由病变脏腑影响其他脏腑而引起的。因此,内伤传导的基本形式是脏腑之间的传导。
掌握疾病部位的传播规律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临床诊断时,用动态的视角来治疗疾病。当疾病已发生但不严重,或微妙但不严重时,可以看到微妙的影响,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抓住时机治疗。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播,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这种疾病在早期就被治愈了。
(一)内外差异
外与里的差别也称为表里之变、里外之变。它代表病变的深度,标志着病变的趋势。由外向内的变化传导可分为两种形式:邪由外向内(或由外向内)和病由内向外(或由内向外) 。
外部和内部具有相对的含义。总体来说,皮肤是表层,内脏、组织器官是里面。从经络和脏腑来说,经络是表,脏腑是内;就脏腑而言,腑为外,脏为内。从经脉来说,三阳为外,三阴为内。三阳之中,太阳为外,阳明为内,少阳为半外半内。但辨证所用的表里证一般是指皮肤和脏腑。
六邪首先外攻;若七情过盛,食、劳、倦,则病由内起。即曰:“故风虚邪者,受阳;饮食不节,居不合时者,受阴;阳受,则六脏不化。”影响阴,则影响五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病在表面时,症状多见于经络、肌肉;病在内部时,症状多见于内脏。一般来说,表部疾病的多为轻症、浅表的,而内科疾病的则较严重。
人体的脏腑经络本来是由表及里相通的,疾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故外病可入内,内病亦可外逸。疾病之邪源于体外、体内,一般按皮、络、经、脏的规律依次传播:如“五脏俱合,久病不愈”。久则五脏六腑与之相合,故骨痹不制止,则邪气侵袭,五脏六腑不制止,则邪气在肾。又会感觉到,五脏六腑都在肝……一切的麻痹,都会对五脏六腑有利。” (《素问·痹论》) 相反,如果卞在里面,也可以在外面。例如,如果有温病,内热旺盛,出汗发热或皮疹向外蔓延,则说明内病已经浮现。
内外沟通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善恶力量的对比。善不能胜恶,则外邪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进入内腔。反之,如果善不能胜恶,那么内证就可能从外生出来。因此,就外感疾病而言,如果病邪来自于外而内,则多是疾病进展的征兆;反之,则多是病情进展的征兆。如果病原体从内部出来,通常是康复的迹象。故曰:“温从阴生,从阳而出,符合病机。病发于阴,而溃于阴,而不达阳,则病机逆”。 (《温热逢源》)。
另外,伤寒病机中,邪气的进出必须经过半外半内阶段,即外邪由外传至内而内邪的病理阶段。未达人体,或内邪已透外而未达外。邵阳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若邪传至少阳,病邪既不在太阳表面,又不至阳明内部。故少阳病变又称半表半里病变,其病机为邪入少阳,善恶分分,少阳主不利,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肠胃。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寒热不愈、胸胁胀满、口咽苦、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心烦呕吐等。
(2)外感疾病的传播
1、六经的传化:关于六经的传化规律,《素问·热论》只指出:“伤寒初日,巨阳受之”,“伤寒初二日,巨阳受之”。 ——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四日巨阳受”、“太阳、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阳、厥阴受之”,以示命令。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仍称为一、二、三、四、五的顺序,大致如计划。如此,定未来之时间表,不以数日限病”(《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条辨》)系统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了。完整的六经传输理论,就是本节所说的六经传输。
六经的一般规律是:六经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三阳中,太阳为人体的屏障。其主表,阳明主内,少阳主表一半,内一半。三阴之中,太阴为外,少阴、厥阴次之。外邪循六经脉,由外而内,逐渐深入体内。即太阳为阳明-少阳-太阴为少阴-厥阴。例如,如果风寒首先出现在表面,引起发热、恶寒、头颈剧烈疼痛、脉浮数,那就是太阳病。若人有邪气,而热而不寒,不恶寒而恶热,口渴,出汗,甚则小腹胀痛难按,便秘或热结流旁,昏迷不醒。谵语等,是阳明。生病的。若外邪交结,寒热交替,胸胁苦满,心烦呕吐,吞咽不思,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脉弦数,等等,就是少阳病。三阳经病主要以热证为特点。邪气虽强,但正气却并未衰落。如果正气衰弱,御邪能力弱,患者就会出现三阴病症:脾虚湿盛,则出现脘腹胀满、呕吐、不食、纵欲、偶有。腹痛,脉缓弱,称为太阴病。例如,如果病累及心肾,患者“脉极细而欲睡”,则称为少阴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可分为寒症和热症。寒化证是少阴虚寒的主要证候。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尚有四肢倒立、眩晕清谷、恶寒卧等症状。热化证以心烦不能卧为特点。患者厥阴影响肝、胆、心包、三焦经。其病机特点是寒热夹杂。可能出现口渴、气犯心、心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后吐蛔、腹泻等症状。不要只是等待。这种传播规律反映了疾病由外到内、由阳到阴、由轻到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承变化的特殊规律:六经的传承变化并不完全按照六经的先后顺序代代相传。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传输和变换。
《乐经传》:《乐经传》不依六经顺序。若从太阳传至腊月。
外传、内传:外传、内传就是内、外经的传授。比如从太阴到阳明。
治中:凡病邪不经过三阳经,而直接引起三阴经的症状,称为治中。比如直接在太阴或者少阴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直接在太阴。由于人体脾胃阳虚,发病时立即出现太阴症状,称为资中太阴。
并证:二、三经络同时发生,故二、三经脉的症状同时出现,不分先后,称为并证。如太阳阳明证、太阳少阳证、三阳证等。
并症:在某一经脉的症状消退之前,已出现另一经络的症状者,称为并症。与合病不同的是,在前经脉的症状还在,且后经脉的症状都有的情况下,两条经脉合并成病,有先后顺序。
2卫气营血的传化:热病中,卫气营血的传化有正反之分。
(1)顺传:在卫、营、血的运行中,顺传是指病邪从卫传到气,从气传营,从营传血。这种传播规律,反映了热病由外到里、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疾病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一般而言,病情轻而浅,病位在皮肤、肺部。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恶寒。该病是气分邪气蔓延所致,病情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道、脾。其临床特点是有热而不恶寒。病位在心、心包,邪气深入,加重。临床特点是舌红、烦躁、失眠。该病处于血分较深的层次,也是最严重的。该病位于心脏、肝脏和肾脏。其临床特点是舌红、耗血、出血、阴伤、风。
由于疾病的性质、病原体的轻重、体质的不同,热病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全程不发生卫气营血传播的情况:邪气最初起源于卫师,经过治疗后痊愈,不再向内部蔓延。也有病不从卫穴起,而直接从气穴或迎血起的;亦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双烧的情况。甚至有先伤血而后传气的情况。然而事情并没有解决,众人的热血又恢复了。如春温、夏温、夏末温等,卫气营血传导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并不明显。至于水分和温度,水分越多,热量就越多。热量转化为干燥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
(2)逆传:卫气营血转化中,肺卫病邪,邪不外泄,不通气分。它从肺部直接到达心包,称为“反向传播”。他的病情急剧变化,病情危急。
3、三焦之变的传导:热病中,三焦病变的传导规律一般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从那里开始,传播到中间燃烧器是向前的。比如从肺部扩散到心包,就是向后扩散。如果疾病没有治愈,往往会传导到肝脏和肾脏。故热病从口鼻传,鼻息通肺,息通胃,肺病逆传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至中焦脾胃。中烧病如果不治好,就会蔓延到肝脏和肾脏。它从上部焦点开始,到下部焦点结束。这是一般规则,但并不是固定的。在转化过程中,有上焦未消除而出现中焦的情况,也有中焦未消除而出现下焦的情况等。
(3)内伤杂病的传染
1、经脉之间的变化传递:经脉的阴阳相互联系,如无端的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旦发生疾病,必然波及其他经络,或者波及其他相关经络,如足厥阴经、肝经,贯穿胁腹、肋骨,注入肺部。故肝气郁结,郁化为火,肝火沿经侵犯。灼伤手太阴、肺经,即所谓金木火刑,出现胸胁灼痛、咳痰带血、咳嗽引起胸痛等症状。或者直接作用于表里相交的经脉。例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既是表里的,也是内里的。若心火旺盛,则可将热传导至小肠,导致小肠内热盛,导致小便黄赤或尿中带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2经络与脏腑之间变化的传导:一是从经络传导至脏腑。 “邪气来身,必先留在皮肤上,留在那里不留。与太经留,则留在那里不留;与经脉留,则留在那里。”如果留下它,它就留在那儿,不会消失;如果留下它,它就会留在经脉里,与五脏腑相连。胃,阴阳俱感,五脏受伤,此邪从皮而来,极次于五脏。” (《伤寒论》)。这是邪气由浅入深、由经脉到脏腑变化的一般规律。例如,风寒之邪侵袭手太阴经、肺经,就会困于肺中,使肺失去清气能力,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故曰:“皮毛为肺之结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与之相合。寒食饮食,在胃中。从肺脉到肺,肺寒,则内外邪相合,故为肺咳”(《素问·缪刺论》)。肺心有邪,则气滞于肘”(《素问·咳论》),所以心肺的疾病就会通过其所属的经络部位反映出来,引起胸痛,手臂疼痛等
3、脏腑之间的转化与转化:脏腑互为表里,二者之间的变化传导,要么是从脏到腑,要么是从腑到脏。一般来说,如果疾病是由脏腑、脏腑引起的,则病情较严重,脏腑疾病较难治疗;若以脏腑治病,则病轻,脏腑疾病易治。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将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导规律总结如下:
五脏疾病的蔓延,与五行克制规律密切相关。其转化的一般规律无非是乘法、逆袭、母病子、子病母,再加上原有器官的原病,有五种不同的情况。故曰:“病有虚邪、实邪、贼邪、微妙邪、正邪……后来者,谓之虚邪;从过去来者,称为真邪;从后来者,称为虚邪。过去来者为贼恶,胜病者为小恶,自病者为正恶”(《灵枢·邪客》)。后来”和“挺身而出”指的是生下我和我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传递关系:后来生下我的母亲意味着母亲的疾病影响了孩子;出面生下的儿子对我来说,就是孩子的病影响到了母亲。“不能征服的”和“被征服的”是征服我和我的关系:不能征服的就是征服我,“不可征服的”就是乘法。而变;所征服的,就是我所征服的,“被征服的”,就是互相侮辱,传播变化。 “自病”是指疾病的致病因素直接在原来的脏腑,而不是通过其他脏腑的变化传导而引起的。
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导可分为正传和逆传两种。
顺传:一般来说,母子的疾病是相互协同传递的,称为顺传。例如,水可以产生木材。如果肾阴不足,则肝阴不足,肝阳过盛,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的情况。这是母病影响孩子,称为水不木。因为肾水能滋养肝木,所以疾病虽然进展,但邪气随元气而来,所以疾病即使进展也容易退。木克土。若肝气郁结,侵犯脾,则肝脾失衡,出现胸闷胁痛、纳差腹胀等症状。当木来并驾于土时,它是变化的繁殖和传递的标志。俗话说“见肝有病,就知道是肝传脾”(《难经·五十难》)。脏气已经被控制住了,邪气带着它控制的力量而来,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不过这种病虽然严重,但是却很容易治愈。
逆向传播:一般来说,孩子窃取母亲能量并反侮辱的变化的传递称为逆向传播。例如,土可以生成金属。虚劳所致之病,若从上来,则伤肺。如果太过了,就无法治愈。故曰:“久咳则伤中州,食少则神疲,肺不愈”。京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久咳便溏,脉细数,肺脾两病。关键是修补中气”(《临证指南医案》)。这是肺病脾病,子盗母气。肺主人体之气,脾为气之源。如果脾虚则生化机械衰竭,疲劳难以恢复,故曰:“脾胃虚,肺气先灭”(《静香楼医案》)。故曰子病母逆,土虚则水逆土,五更则泻,谓之“脾”。肾阳不足而致,不能温脾土,寒水犯地,故降不已。故曰:“肾之脾,谓之祛阴则不愈”(《医旨绪余》)。 Pi,反击的意思。可见,反侮辱也是反过来的。
总之,五脏相连,运动各有顺序。脏腑过度活跃就会受到伤害,遗传的话就会受到控制。故曰:“五脏受气,从其生处,传至其所克之处。气因生而舍,死于无敌处。有病而死,必先传到无敌之处,病即死,这就是说气逆流即死……病有五种。五五变化是因为他们的转变。” (《素问·阴阳别论》):这是五脏疾病按生克化规律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但体质强弱不同,邪侵轻重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所以疾病的传播未必会世代相传。因此,这个传输定律不能被视为一个严格的公式。相反,我们必须全面观察并灵活运用。
有关的
3.病理转化
(一)疾病的概念
病性,即疾病的性质,决定了疾病证候的性质。一切疾病及其各阶段证候的主要性质是寒、热、虚、实。这四病证候的性质是由其相应的病机所决定的,即寒的病机反映寒的病,虚的病机反映虚的病等等。虚、实、寒、热的病机是由邪正盛衰、阴阳失衡所致。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疾病始终保持发病时的原有性质,只是程度发生变化;二是疾病始终保持发病时的原有性质,只是程度发生变化。第二,发病时原有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相反的性质。病性转化是指第二种情况,包括虚实转化和寒热转化。
(2)疾病转化形式
1、寒热转化:寒热是疾病本质的概括,在病理性质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过冷是病理性的下降,过热是病理性的亢进。故曰:“气盛者热,气虚者寒”(《素问·玉机真脏论》)。
寒热是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寒热者,阴阳之化”(《素问·刺志论》)。 “阳强则热,阴强则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阴阳的盛衰可以相互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热可由阳盛或阴虚引起。感冒可由阴盛或阳虚引起。一强一弱,一寒一热,这是最重要的区别。
病变寒热属性的总规律是,感受阴邪,或阳虚阴盛而病平静的证候,多为寒;表现为阳邪,或阴虚阳亢,病情激动,多为热性。寒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极寒则生热,极热则生寒”。一般而言,由热转寒者,多为正气受损,病情难以治愈。由寒转热者,多因正气恢复,疾病较易治愈。所以说:“人的疾病,可能同时受伤,也可能容易痊愈,也可能难以痊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身体同时受伤的话。”体热则易愈,体寒则难愈”(《素问·调经论》)。疾病过程中,阴阳盛衰不断变化。随着阴阳的盛衰,疾病或证候的病理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有的属性,转化为与原有属性相反的属性,或由寒变热,或由热变寒。
寒转热:寒转热是指疾病或病证本性寒而转为热性的病理变化。如日表寒证,病初起恶寒重,微热,脉浮紧。后期出现阳明内热证,热盛,恶热不寒,心烦口渴,脉数。又如哮喘初起无发热、咳嗽、痰稀白,后来转为咳嗽、胸痛、痰黄稠,说明病由寒转热。
热转寒:热转寒是指疾病或病损性质本来是热性,而后转为寒性的病理变化。便血患者的症状包括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口干、便秘或不适。若久不愈,气血已去纠正伤处,阳气衰弱,则血色变紫或变黑,上腹部隐隐作痛,喜感到疼痛时按按温热,而且还有恶寒、肢冷、大便溏薄的现象,这说明你的病性已经由热转寒了。
2虚实转化:虚实是邪气盛衰所引起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善恶之间的力量平衡经常发生变化。当邪正力量的变化达到主次矛盾位置互换的时候,虚实病机就会随之转变,出现从实到虚、从虚到实的情况。
从实到虚:从实到虚,是指病变本来是固的。由于病情发展到后期,或缺乏治疗或不当治疗等因素,导致病程迁延。邪气虽去,但正气却已耗尽,并逐渐转化。它是虚证型的病理变化:如果前中期外感病机属实,就会主要表现出一些邪气盛盛的症状和体征。若到疾病后期,或因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就会出现气血阴阳亏虚。虚的症状和体征表明病机已由实转为虚。
虚虚:虚虚是指本来因虚而引起的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下降,气血阴阳亏虚,出现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变或病变。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而感染外邪。邪盛则为实,形成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事实上,因虚而虚的病机仍然存在,虚与实的复杂病理变化因虚而复合。
相关:查病、查药材、查方剂、查穴位
四。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
疾病的传播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有很多,因此疾病的传播也是错综复杂的。疾病的传播与身体因素、疾病性质、地区、气候、生活条件、治疗需要密切相关。
(1)物理因素
体质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之一就是影响正气的强弱,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速度。体质强健的人一般不易患病。一旦感染,疾病会迅速发生,但疾病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发病较少,病程较短;体弱者,邪气易侵,且易深入,且发病缓慢,病程缠绵,变化多。二是影响疾病的“从化”。体内阳气旺盛者,邪多由火演化,病多演化为实热或虚热。体内阴盛者,邪多由寒演变,病多演变为寒实或虚寒。不同体质对疾病病原体的反应不同。它表现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所谓邪气因人而异,疾病因人而异。 “体内的风,并不需要移动五脏六腑,所以邪气进入阴经,内气就会旺盛,邪气就无法远离。” ,所以我回到了我的家”(《灵枢·论痛》)。由于人体的正气有个体差异,脏腑组织虚弱,容易受到邪气的影响,而气盛的人则不受邪气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体内的正气。疾病传播的过程。
(2) 疾病性质
疾病的类型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疾病的传播。例如,伤寒和热病都是外感热病。由于寒热之邪的性质不同,其传播规律也不同:伤寒按六经传播,热病则按卫气、营血、三焦传播。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体内疾病的轻重程度不同,其传播途径也不一致。
(三)区域气候
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生活在气候高燥的地方,或者是长期晴天少雨的季节,发病的原因是热多于湿,容易转化为热燥。可伤阴耗津液。如果居住在潮湿多湿的地方,或者处于连阴雨的季节,疾病的特点通常是湿盛而微热,湿重于热,容易伤气伤阳。而且,一些阳虚湿盛的患者,还可出现寒湿病变。
(四)生活条件
生活条件主要包括情绪、饮食、作息、性交等,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生活状态主要是通过影响正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情志、内伤可通过干扰气机而起到传播疾病的作用;劳累过度,会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正气不足。用力过度,则气运不利,气化减弱,导致正气不足。过饥若正气不足,气血不足,则正气不能克邪,病情就会加重。过饱则内伤脾胃,造成内滞,致病之邪因食积而起。过食辛辣食物可助长热邪;吃冷食。会损伤阳气。引起寒气。内生影响变化的传导,加重病情;室间气盛,则精气不足,下元虚衰,易导致正虚邪盛,招邪深陷,易导致水虚火浮。虚阳上亢、水不覆木、虚风内动等病症。
上一篇:如何实现反重力
用户评论
看了这篇《中医基础理论》关于疾病传播的文章,感觉中医在疾病预防上真的很有一套,古代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传统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中医的优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疾病传播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在疾病防控上有着独特的视角。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理论太有用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觉得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很实用,应该推广给更多人。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敬意,这种古老的医学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研究让我深感中医的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接受中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真是博大精深。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让我感到震惊,原来中医可以这样预防疾病,太有用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强烈推荐给大家。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感觉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研究真的很深入,必须点赞。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古老医学的力量不容小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中医能被更多人接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让我感到惊讶,原来中医可以这样预防疾病,真是太神奇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真的很有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