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传播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8-31 06:49:49人气:


健康和疾病都是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邪与正的冲突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疾病发展规律的系统完整的认识,即疾病传播学说。该理论首次出现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系统、完整,成为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的

一、疾病传播的概念

(一)疾病传播的含义

疾病传播,简称疾病传染。所谓“化”,一般认为是指疾病沿着一定的趋势发展,“变”是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疾病的性质发生变化。传播是疾病本身发展所固有的阶段性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传导的表现。疾病传播是指疾病传播的规律和过程。转换与传输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如阴证与阳证、外证与内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阳证的相互转化等。转型。传播是指器官组织病变变化的传播。疾病的传播、转化称为传播。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表里之间、脏腑组织之间都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因此,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的病变可扩散到其他部位或其他器官,引起疾病的发展。改变。这种病传理论不仅与临床辨证论治有关,而且对于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预测疾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疾病传播形式

疾病传播包括病位传播和疾病转化。疾病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只有两个目的:经络传播和脏腑传播。比如外感内伤方面,一般来说,外感的传导是六经的传导,卫气、营血、三焦的传导;内伤杂病的传导,是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变化的传导。脏腑之间变化的传递,以及脏腑之间变化的制约和传递等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无论何种转化,其基本病理变化都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病性的转化有两个目的: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

有关的

2. 疾病传播

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部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外、脏腑之间都有经络相互沟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扩散到其他部位,造成该部位的病变,称为疾病传播。常见的疾病传播包括两个方面:表里之间和脏腑之间的传播。

一般来说,外感疾病发生在表面,其发展变化过程是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因此,外感疾病传播的基本形式是表里之间。内伤源于脏腑,其发展变化过程是由病变脏腑影响其他脏腑而引起的。因此,内伤传导的基本形式是脏腑之间的传导。

掌握疾病部位的传播规律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临床诊断时,用动态的视角来治疗疾病。当疾病已发生但不严重,或微妙但不严重时,可以看到微妙的影响,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抓住时机治疗。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播,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这种疾病在早期就被治愈了。

(一)内外差异

外与里的差别也称为表里之变、里外之变。它代表病变的深度,标志着病变的趋势。由外向内的变化传导可分为两种形式:邪由外向内(或由外向内)和病由内向外(或由内向外) 。

外部和内部具有相对的含义。总体来说,皮肤是表层,内脏、组织器官是里面。从经络和脏腑来说,经络是表,脏腑是内;就脏腑而言,腑为外,脏为内。从经脉来说,三阳为外,三阴为内。三阳之中,太阳为外,阳明为内,少阳为半外半内。但辨证所用的表里证一般是指皮肤和脏腑。

六邪首先外攻;若七情过盛,食、劳、倦,则病由内起。即曰:“故风虚邪者,受阳;饮食不节,居不合时者,受阴;阳受,则六脏不化。”影响阴,则影响五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病在表面时,症状多见于经络、肌肉;病在内部时,症状多见于内脏。一般来说,表部疾病的多为轻症、浅表的,而内科疾病的则较严重。

人体的脏腑经络本来是由表及里相通的,疾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故外病可入内,内病亦可外逸。疾病之邪源于体外、体内,一般按皮、络、经、脏的规律依次传播:如“五脏俱合,久病不愈”。久则五脏六腑与之相合,故骨痹不制止,则邪气侵袭,五脏六腑不制止,则邪气在肾。又会感觉到,五脏六腑都在肝……一切的麻痹,都会对五脏六腑有利。” (《素问·痹论》) 相反,如果卞在里面,也可以在外面。例如,如果有温病,内热旺盛,出汗发热或皮疹向外蔓延,则说明内病已经浮现。

内外沟通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善恶力量的对比。善不能胜恶,则外邪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入内;如果善不能克邪,那么外邪就可以进入内腔。反之,如果善不能胜恶,那么内证就可能从外生出来。因此,就外感疾病而言,如果病邪来自于外而内,则多是疾病进展的征兆;反之,则多是病情进展的征兆。如果病原体从内部出来,通常是康复的迹象。故曰:“温从阴生,从阳而出,符合病机。病发于阴,而溃于阴,而不达阳,则病机逆”。 (《温热逢源》)。

另外,伤寒病机中,邪气的进出必须经过半外半内阶段,即外邪由外传至内而内邪的病理阶段。未达人体,或内邪已透外而未达外。邵阳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若邪传至少阳,病邪既不在太阳表面,又不至阳明内部。故少阳病变又称半表半里病变,其病机为邪入少阳,善恶分分,少阳主不利,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肠胃。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寒热不愈、胸胁胀满、口咽苦、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心烦呕吐等。

(2)外感疾病的传播

1、六经的传化:关于六经的传化规律,《素问·热论》只指出:“伤寒初日,巨阳受之”,“伤寒初二日,巨阳受之”。 ——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四日巨阳受”、“太阳、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阳、厥阴受之”,以示命令。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仍称为一、二、三、四、五的顺序,大致如计划。如此,定未来之时间表,不以数日限病”(《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条辨》)系统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了。完整的六经传输理论,就是本节所说的六经传输。

六经的一般规律是:六经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三阳中,太阳为人体的屏障。其主表,阳明主内,少阳主表一半,内一半。三阴之中,太阴为外,少阴、厥阴次之。外邪循六经脉,由外而内,逐渐深入体内。即太阳为阳明-少阳-太阴为少阴-厥阴。例如,如果风寒首先出现在表面,引起发热、恶寒、头颈剧烈疼痛、脉浮数,那就是太阳病。若人有邪气,而热而不寒,不恶寒而恶热,口渴,出汗,甚则小腹胀痛难按,便秘或热结流旁,昏迷不醒。谵语等,是阳明。生病的。若外邪交结,寒热交替,胸胁苦满,心烦呕吐,吞咽不思,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脉弦数,等等,就是少阳病。三阳经病主要以热证为特点。邪气虽强,但正气却并未衰落。如果正气衰弱,御邪能力弱,患者就会出现三阴病症:脾虚湿盛,则出现脘腹胀满、呕吐、不食、纵欲、偶有。腹痛,脉缓弱,称为太阴病。例如,如果病累及心肾,患者“脉极细而欲睡”,则称为少阴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可分为寒症和热症。寒化证是少阴虚寒的主要证候。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尚有四肢倒立、眩晕清谷、恶寒卧等症状。热化证以心烦不能卧为特点。患者厥阴影响肝、胆、心包、三焦经。其病机特点是寒热夹杂。可能出现口渴、气犯心、心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后吐蛔、腹泻等症状。不要只是等待。这种传播规律反映了疾病由外到内、由阳到阴、由轻到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承变化的特殊规律:六经的传承变化并不完全按照六经的先后顺序代代相传。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传输和变换。

《乐经传》:《乐经传》不依六经顺序。若从太阳传至腊月。

外传、内传:外传、内传就是内、外经的传授。比如从太阴到阳明。

治中:凡病邪不经过三阳经,而直接引起三阴经的症状,称为治中。比如直接在太阴或者少阴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直接在太阴。由于人体脾胃阳虚,发病时立即出现太阴症状,称为资中太阴。

并证:二、三经络同时发生,故二、三经脉的症状同时出现,不分先后,称为并证。如太阳阳明证、太阳少阳证、三阳证等。

并症:在某一经脉的症状消退之前,已出现另一经络的症状者,称为并症。与合病不同的是,在前经脉的症状还在,且后经脉的症状都有的情况下,两条经脉合并成病,有先后顺序。

2卫气营血的传化:热病中,卫气营血的传化有正反之分。

(1)顺传:在卫、营、血的运行中,顺传是指病邪从卫传到气,从气传营,从营传血。这种传播规律,反映了热病由外到里、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疾病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一般而言,病情轻而浅,病位在皮肤、肺部。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恶寒。该病是气分邪气蔓延所致,病情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道、脾。其临床特点是有热而不恶寒。病位在心、心包,邪气深入,加重。临床特点是舌红、烦躁、失眠。该病处于血分较深的层次,也是最严重的。该病位于心脏、肝脏和肾脏。其临床特点是舌红、耗血、出血、阴伤、风。

由于疾病的性质、病原体的轻重、体质的不同,热病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全程不发生卫气营血传播的情况:邪气最初起源于卫师,经过治疗后痊愈,不再向内部蔓延。也有病不从卫穴起,而直接从气穴或迎血起的;亦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双烧的情况。甚至有先伤血而后传气的情况。然而事情并没有解决,众人的热血又恢复了。如春温、夏温、夏末温等,卫气营血传导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并不明显。至于水分和温度,水分越多,热量就越多。热量转化为干燥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

(2)逆传:卫气营血转化中,肺卫病邪,邪不外泄,不通气分。它从肺部直接到达心包,称为“反向传播”。他的病情急剧变化,病情危急。

3、三焦之变的传导:热病中,三焦病变的传导规律一般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从那里开始,传播到中间燃烧器是向前的。比如从肺部扩散到心包,就是向后扩散。如果疾病没有治愈,往往会传导到肝脏和肾脏。故热病从口鼻传,鼻息通肺,息通胃,肺病逆传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至中焦脾胃。中烧病如果不治好,就会蔓延到肝脏和肾脏。它从上部焦点开始,到下部焦点结束。这是一般规则,但并不是固定的。在转化过程中,有上焦未消除而出现中焦的情况,也有中焦未消除而出现下焦的情况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传播

(3)内伤杂病的传染

1、经脉之间的变化传递:经脉的阴阳相互联系,如无端的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旦发生疾病,必然波及其他经络,或者波及其他相关经络,如足厥阴经、肝经,贯穿胁腹、肋骨,注入肺部。故肝气郁结,郁化为火,肝火沿经侵犯。灼伤手太阴、肺经,即所谓金木火刑,出现胸胁灼痛、咳痰带血、咳嗽引起胸痛等症状。或者直接作用于表里相交的经脉。例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既是表里的,也是内里的。若心火旺盛,则可将热传导至小肠,导致小肠内热盛,导致小便黄赤或尿中带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2经络与脏腑之间变化的传导:一是从经络传导至脏腑。 “邪气来身,必先留在皮肤上,留在那里不留。与太经留,则留在那里不留;与经脉留,则留在那里。”如果留下它,它就留在那儿,不会消失;如果留下它,它就会留在经脉里,与五脏腑相连。胃,阴阳俱感,五脏受伤,此邪从皮而来,极次于五脏。” (《伤寒论》)。这是邪气由浅入深、由经脉到脏腑变化的一般规律。例如,风寒之邪侵袭手太阴经、肺经,就会困于肺中,使肺失去清气能力,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故曰:“皮毛为肺之结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与之相合。寒食饮食,在胃中。从肺脉到肺,肺寒,则内外邪相合,故为肺咳”(《素问·缪刺论》)。肺心有邪,则气滞于肘”(《素问·咳论》),所以心肺的疾病就会通过其所属的经络部位反映出来,引起胸痛,手臂疼痛等

3、脏腑之间的转化与转化:脏腑互为表里,二者之间的变化传导,要么是从脏到腑,要么是从腑到脏。一般来说,如果疾病是由脏腑、脏腑引起的,则病情较严重,脏腑疾病较难治疗;若以脏腑治病,则病轻,脏腑疾病易治。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将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导规律总结如下:

五脏疾病的蔓延,与五行克制规律密切相关。其转化的一般规律无非是乘法、逆袭、母病子、子病母,再加上原有器官的原病,有五种不同的情况。故曰:“病有虚邪、实邪、贼邪、微妙邪、正邪……后来者,谓之虚邪;从过去来者,称为真邪;从后来者,称为虚邪。过去来者为贼恶,胜病者为小恶,自病者为正恶”(《灵枢·邪客》)。后来”和“挺身而出”指的是生下我和我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传递关系:后来生下我的母亲意味着母亲的疾病影响了孩子;出面生下的儿子对我来说,就是孩子的病影响到了母亲。“不能征服的”和“被征服的”是征服我和我的关系:不能征服的就是征服我,“不可征服的”就是乘法。而变;所征服的,就是我所征服的,“被征服的”,就是互相侮辱,传播变化。 “自病”是指疾病的致病因素直接在原来的脏腑,而不是通过其他脏腑的变化传导而引起的。

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导可分为正传和逆传两种。

顺传:一般来说,母子的疾病是相互协同传递的,称为顺传。例如,水可以产生木材。如果肾阴不足,则肝阴不足,肝阳过盛,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的情况。这是母病影响孩子,称为水不木。因为肾水能滋养肝木,所以疾病虽然进展,但邪气随元气而来,所以疾病即使进展也容易退。木克土。若肝气郁结,侵犯脾,则肝脾失衡,出现胸闷胁痛、纳差腹胀等症状。当木来并驾于土时,它是变化的繁殖和传递的标志。俗话说“见肝有病,就知道是肝传脾”(《难经·五十难》)。脏气已经被控制住了,邪气带着它控制的力量而来,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不过这种病虽然严重,但是却很容易治愈。

逆向传播:一般来说,孩子窃取母亲能量并反侮辱的变化的传递称为逆向传播。例如,土可以生成金属。虚劳所致之病,若从上来,则伤肺。如果太过了,就无法治愈。故曰:“久咳则伤中州,食少则神疲,肺不愈”。京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久咳便溏,脉细数,肺脾两病。关键是修补中气”(《临证指南医案》)。这是肺病脾病,子盗母气。肺主人体之气,脾为气之源。如果脾虚则生化机械衰竭,疲劳难以恢复,故曰:“脾胃虚,肺气先灭”(《静香楼医案》)。故曰子病母逆,土虚则水逆土,五更则泻,谓之“脾”。肾阳不足而致,不能温脾土,寒水犯地,故降不已。故曰:“肾之脾,谓之祛阴则不愈”(《医旨绪余》)。 Pi,反击的意思。可见,反侮辱也是反过来的。

总之,五脏相连,运动各有顺序。脏腑过度活跃就会受到伤害,遗传的话就会受到控制。故曰:“五脏受气,从其生处,传至其所克之处。气因生而舍,死于无敌处。有病而死,必先传到无敌之处,病即死,这就是说气逆流即死……病有五种。五五变化是因为他们的转变。” (《素问·阴阳别论》):这是五脏疾病按生克化规律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但体质强弱不同,邪侵轻重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所以疾病的传播未必会世代相传。因此,这个传输定律不能被视为一个严格的公式。相反,我们必须全面观察并灵活运用。

有关的

3.病理转化

(一)疾病的概念

病性,即疾病的性质,决定了疾病证候的性质。一切疾病及其各阶段证候的主要性质是寒、热、虚、实。这四病证候的性质是由其相应的病机所决定的,即寒的病机反映寒的病,虚的病机反映虚的病等等。虚、实、寒、热的病机是由邪正盛衰、阴阳失衡所致。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疾病始终保持发病时的原有性质,只是程度发生变化;二是疾病始终保持发病时的原有性质,只是程度发生变化。第二,发病时原有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相反的性质。病性转化是指第二种情况,包括虚实转化和寒热转化。

(2)疾病转化形式

1、寒热转化:寒热是疾病本质的概括,在病理性质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过冷是病理性的下降,过热是病理性的亢进。故曰:“气盛者热,气虚者寒”(《素问·玉机真脏论》)。

寒热是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寒热者,阴阳之化”(《素问·刺志论》)。 “阳强则热,阴强则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阴阳的盛衰可以相互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热可由阳盛或阴虚引起。感冒可由阴盛或阳虚引起。一强一弱,一寒一热,这是最重要的区别。

病变寒热属性的总规律是,感受阴邪,或阳虚阴盛而病平静的证候,多为寒;表现为阳邪,或阴虚阳亢,病情激动,多为热性。寒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极寒则生热,极热则生寒”。一般而言,由热转寒者,多为正气受损,病情难以治愈。由寒转热者,多因正气恢复,疾病较易治愈。所以说:“人的疾病,可能同时受伤,也可能容易痊愈,也可能难以痊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身体同时受伤的话。”体热则易愈,体寒则难愈”(《素问·调经论》)。疾病过程中,阴阳盛衰不断变化。随着阴阳的盛衰,疾病或证候的病理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有的属性,转化为与原有属性相反的属性,或由寒变热,或由热变寒。

寒转热:寒转热是指疾病或病证本性寒而转为热性的病理变化。如日表寒证,病初起恶寒重,微热,脉浮紧。后期出现阳明内热证,热盛,恶热不寒,心烦口渴,脉数。又如哮喘初起无发热、咳嗽、痰稀白,后来转为咳嗽、胸痛、痰黄稠,说明病由寒转热。

热转寒:热转寒是指疾病或病损性质本来是热性,而后转为寒性的病理变化。便血患者的症状包括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口干、便秘或不适。若久不愈,气血已去纠正伤处,阳气衰弱,则血色变紫或变黑,上腹部隐隐作痛,喜感到疼痛时按按温热,而且还有恶寒、肢冷、大便溏薄的现象,这说明你的病性已经由热转寒了。

2虚实转化:虚实是邪气盛衰所引起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善恶之间的力量平衡经常发生变化。当邪正力量的变化达到主次矛盾位置互换的时候,虚实病机就会随之转变,出现从实到虚、从虚到实的情况。

从实到虚:从实到虚,是指病变本来是固的。由于病情发展到后期,或缺乏治疗或不当治疗等因素,导致病程迁延。邪气虽去,但正气却已耗尽,并逐渐转化。它是虚证型的病理变化:如果前中期外感病机属实,就会主要表现出一些邪气盛盛的症状和体征。若到疾病后期,或因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就会出现气血阴阳亏虚。虚的症状和体征表明病机已由实转为虚。

虚虚:虚虚是指本来因虚而引起的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下降,气血阴阳亏虚,出现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变或病变。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而感染外邪。邪盛则为实,形成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事实上,因虚而虚的病机仍然存在,虚与实的复杂病理变化因虚而复合。

相关:查病、查药材、查方剂、查穴位

四。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

疾病的传播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有很多,因此疾病的传播也是错综复杂的。疾病的传播与身体因素、疾病性质、地区、气候、生活条件、治疗需要密切相关。

(1)物理因素

体质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之一就是影响正气的强弱,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速度。体质强健的人一般不易患病。一旦感染,疾病会迅速发生,但疾病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发病较少,病程较短;体弱者,邪气易侵,且易深入,且发病缓慢,病程缠绵,变化多。二是影响疾病的“从化”。体内阳气旺盛者,邪多由火演化,病多演化为实热或虚热。体内阴盛者,邪多由寒演变,病多演变为寒实或虚寒。不同体质对疾病病原体的反应不同。它表现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所谓邪气因人而异,疾病因人而异。 “体内的风,并不需要移动五脏六腑,所以邪气进入阴经,内气就会旺盛,邪气就无法远离。” ,所以我回到了我的家”(《灵枢·论痛》)。由于人体的正气有个体差异,脏腑组织虚弱,容易受到邪气的影响,而气盛的人则不受邪气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体内的正气。疾病传播的过程。

(2) 疾病性质

疾病的类型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疾病的传播。例如,伤寒和热病都是外感热病。由于寒热之邪的性质不同,其传播规律也不同:伤寒按六经传播,热病则按卫气、营血、三焦传播。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体内疾病的轻重程度不同,其传播途径也不一致。

(三)区域气候

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生活在气候高燥的地方,或者是长期晴天少雨的季节,发病的原因是热多于湿,容易转化为热燥。可伤阴耗津液。如果居住在潮湿多湿的地方,或者处于连阴雨的季节,疾病的特点通常是湿盛而微热,湿重于热,容易伤气伤阳。而且,一些阳虚湿盛的患者,还可出现寒湿病变。

(四)生活条件

生活条件主要包括情绪、饮食、作息、性交等,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生活状态主要是通过影响正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情志、内伤可通过干扰气机而起到传播疾病的作用;劳累过度,会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正气不足。用力过度,则气运不利,气化减弱,导致正气不足。过饥若正气不足,气血不足,则正气不能克邪,病情就会加重。过饱则内伤脾胃,造成内滞,致病之邪因食积而起。过食辛辣食物可助长热邪;吃冷食。会损伤阳气。引起寒气。内生影响变化的传导,加重病情;室间气盛,则精气不足,下元虚衰,易导致正虚邪盛,招邪深陷,易导致水虚火浮。虚阳上亢、水不覆木、虚风内动等病症。

用户评论

焚心劫

看了这篇《中医基础理论》关于疾病传播的文章,感觉中医在疾病预防上真的很有一套,古代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传统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中医的优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疾病传播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在疾病防控上有着独特的视角。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理论太有用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觉得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很实用,应该推广给更多人。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敬意,这种古老的医学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叹★尘世美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中医基础理论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研究让我深感中医的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接受中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生一诺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真是博大精深。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年约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让我感到震惊,原来中医可以这样预防疾病,太有用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强烈推荐给大家。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廖

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感觉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研究真的很深入,必须点赞。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事酒浓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传播的研究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古老医学的力量不容小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中医能被更多人接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中医基础理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疾病传播的控制方法太实用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中医在疾病传播方面的理论让我感到惊讶,原来中医可以这样预防疾病,真是太神奇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中医真的很有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