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北满女中,北京最早的西式女校

分类:网校动态日期:2024-08-30 17:15:28人气:


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街道,有一所区属重点中学,——166中学。准确的说,它位于灯市口和府路之间的小巷子里。老北京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解放前北平的一所教会学校————北满女中。路边的“同福”两个字,与“同福”谐音。那么,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肯定会问:“童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北满女中?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我们曾在这所学校学习,也曾在这所学校任教,我们愿意介绍相关情况。不过,这所学校的经验相当悠久,也非常丰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以及别人介绍的资料做一些评论。难免会错过一切,只希望能作为一个起点。

1. 学校名称及简介

北满女中校舍原为明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宅邸。清初,赠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供康熙帝母亲童家之弟童国纲承恩公使用,故称“童府” 。校门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高檐红柱绿椽,彩绘彩画,青瓦灰墙。

门洞正中有一块长6米、宽2米的白玉。雪白的石头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从门内向内望去,可见玉石正中有一尊观音坐像。如果你仔细观察墙上的砖块,你会发现很多砖块上都刻有明朝的印章。这些都展现了皇室的奢华风格。门内原有小院,三门通后。

中间是府邸的两扇门,两侧的门通向东西院。第二道门原为悬花门,绘金彩画。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宫殿庭院。例如,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原名“训怀堂”的正殿;二院紫藤繁盛,北室名“紫罗轩”。第三进院落原植有丰富的杏树和葡萄架;最后一个院落原有一丛翠竹靠墙摇曳,故主屋被称为“翠竹亭”。

东院原有一排松树和几棵合欢树……西院被开发改建为学校的操场、食堂、宿舍等,这里的一切都表现出宁静、和谐、美丽、庄重。历经沧桑,许多房屋遗址被重建,平房被拆除,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但有些地方仍残留着王宫的痕迹。

毕业较早的校友会记得它的原貌,仍喜欢称其为“佟公馆”。可以说,“佟府”不仅仅是佟妃娘娘居所的意思,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那就是它有独特的幽雅幽静的环境,以及布局整齐、和谐统一的结构。打造百年豪宅。历史悠久的学校从这里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给了无数从这里毕业的莘莘学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贝曼女子中学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曼女士创办,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1864年,她在北京创办北满女子小学。学校位于灯市口街以北的大冶隔石胡同。规模不大,校务由她一个人负责。后来有了中文老师,才逐渐发展起来。到1895年,已初具规模,设立四年制女子中学,定名北满女中。

1902年,校舍向南扩建,校门建于灯市口大街北侧公理会教堂大院内。 1905年,在北满女中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大学课程,定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来,由于学生增多,协和女子大学于1916年迁至同福此址。灯市口校址仅是北满女中校址。

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由六合书院升格设立,中学后更名为六合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通县第一中学,现已恢复六合中学名称)、北京汇和大学文大学(学校位于东城区兵器厂,其中中学部分称汇文中学。建国后)燕京大学(原北京二十六中学,现更名为汇文中学)合并组建燕京大学。

协和女子大学更名为燕京大学女子学校,仍校址同福。 1923年,北满女中改建为完全中学,实行三三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和男校合并,迁至城外(今北京大学所在地)。北满女中高中部迁至同福,初中仍留在灯市口公理会教堂。 1927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定名为北平私立北满女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一度更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当年9月复名为北满女中。目前,学校已发展到高中9个班、初中12个班。 1949年北平解放后,1951年学校更名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设在佟公馆。北满女中87年的时代就此结束。

2. 校训、校歌

北满女中以“奉献、同心、同乐”为校训,这句话早已写在一块醒目的牌匾上,挂在“训练馆”的北墙上,也就是礼堂。高中的。给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师生和在这里学习过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大家带来了无形的影响。

“奉献群众”是我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它来自《礼记·学记篇》。其基本含义是:“学生要尊重学业,专心学习,不断进取;还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彼此合作,共同进步。”堪称我国教育教学的座右铭。它体现了优良传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众多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发挥着微妙而巨大的作用。

北满女中以此为校训,也就意味着以此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校训的指引下,形成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为办好学校,确保“奉献、社区”落到实处,学校领导和管理体制体现了“办学靠大家”的思想。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任命校长,校长对董事会负责。校长负责全校工作,具体实施由教职员工共同承担。教职工组成“周会委员会”、“经费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等近十个组织,各自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为有效落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精神,学校制定了《学生行为准则》并要求学生遵守。比如,对出勤、绩效考核、晋升留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对学生的着装也有统一的要求。 《学规》明确规定:“学生着装必须庄重、朴素,在校必须穿‘学习服’——深蓝色或浅蓝色布料,上体育课必须换上‘运动服’。学校还设有各种具体要求纪律要求,如在操场上行走时不穿硬底鞋,在庭院行走时不践踏草坪等。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方面。

北京记忆丨北满女中,北京最早的西式女校

为了保证学生真正“专心”,学校在学习上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习每一科都要从预习开始,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试卷必须符合统一的规范要求。学习要有总结,强调理解,强化记忆,注重培养和训练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如能够观察、思考、想象、写作、分析等。要求学生勤奋、细致。自己学习,又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要“专心”,需要表现出你对学习的执着、专注的能力、对学习的热爱、极大的兴趣。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群体的教育。无论是全校,还是各年级的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小团体,都经常开展一定的活动。大多数学生的任务是为集体服务。学校经常为学生提供各方面锻炼的机会,让大家都有交流、联系的条件。有一种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姐妹班、姐妹同学的做法,即建立上级和下级同学之间的联系或者建立上级同学和下级同学之间的个人联系。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当然,“奉献、快乐”的体现还不止于此。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正是因为“爱岗敬业”思想的指导,北满女中培养了成千上万学习精益求精、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友善、深切关心群众,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这种好传统、好作风逐年不断得到贯彻和传播。直到解放后,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奉献、奉献”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事业”应该说是社会主义的事业; “人民”应该说是人民群众。北满女中的校训“奉献、欢乐为社会”引导青少年尊重学业、尊重国家大业,从与小群众幸福到与人民幸福。它为学校创造的良好传统和作风得到了传播、确立和发扬。

与校训内容一致的是学校于193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校歌。其歌词是:

我充满了可爱和可亲,努力教育年轻人。奉献和快乐是我的校训,和同学们一起努力。东、西、北、南齐聚一堂,同享欢乐。快速学习,不要拖延。别让我失望。我充满可爱和蔼可亲,常常劝诫年轻人,勤俭持家,一生践行。德智体四项素质齐备,为幸福生活而奋斗,共同努力,不磨蹭,不让我失望。我吃饱了,我吃饱了,同学们在一起唱歌,研究真理和社会进步,大声唱歌,大声呐喊!我满脑子都是钱!我满脑子都是钱!让我们一起庆祝我的长寿,庆祝我的长寿!

可以说,这首校歌的内容包含了学校的办学方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全体师生的热情、决心和志向。当大家唱起这首歌时,旋律铿锵有力,无不心潮澎湃,心潮澎湃。无论平时还是聚会时,这首歌一旦响彻校园,老师和同学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年复一年,老师和学生们不断地记住它,时不时地唱起它。

3、宗教活动

由于北满女中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学校创办后,宗教活动在学校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宗教活动绝不是这个流派的全部,它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

建校前五十年,学校宗教氛围确实浓厚。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权掌握在外国传教士手中,教师大部分是美国传教士。学生大部分是基督徒,《圣经》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每周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学校设有圣经学习班,公理会的牧师或学校的老师经常来给学生“讲道”。

学校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耶稣基督,从而树立对他所创造的宗教的信仰,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当时,学校的方向和宗旨也是基督教会的宗旨。随着美国传教士的言传身教,美国的思想、文化、宗教活动不断渗透到学生当中。

到了192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要求全国各类私立学校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注册,成为政府认可的私立学校。还要求外国人在华办学或外国教会的校长必须是中国人,所有民办学校必须按照中国政府规定设立董事会、设置课程等。

1922年,北满女子中学成立董事会。同年,董事会聘任关也老师为北满女中首任华人校长。校长到校后,取消了《圣经》号课程,并将宗教活动移至课外。基督徒的主要组织是“团契”。活动包括圣经学习班、晚祷班、宗教讨论班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可以自愿参加。

学生中非基督徒的比例逐渐上升,到20年代末,基督徒学生的比例已不足一半。 1927年,教育部批准创办学校。此后,每个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校的各个学科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设置的。宗教活动在学校中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学校的宗教氛围逐渐减弱。

我们可以这样估计:以《圣经》为必修课的训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影响,确实把北满女中的很多学生培养成了虔诚的基督徒,使他们把一切都寄托在“神”和信仰上。 “神”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有很多学生接受了提倡和亲美的想法。有些学生沉迷于宗教,思想和灵魂似乎被“神化”了。

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尽管每天上《圣经》节课,每天生活在宗教氛围中,但并不相信耶稣基督。他们经常听牧师的讲道、听圣经故事、参加圣经学习班……只是因为这些都是当时学校的必修活动。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感到心理负担!这不能不说是因为这所学校毕竟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尽管外国传教士带着各种目的在这里“勤奋”、“认真”,但校外的广阔天地是乱世的祖国,是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是学生们的家人。在起起落落中也很难找到稳定。学生们本身就是中华儿女,都是热血青年。他们很难被宗教观念紧紧束缚,圣洁的耶稣基督也很难约束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些不能不说是学校宗教氛围日益淡薄的必然原因和内在基础。

到了20世纪30年代,宗教气氛更加淡薄。非基督徒占学生的三分之二以上。宗教活动都是课外的,参加是自愿的。因此,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同学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有各的思想世界,不需要相互理解。相反,他们彼此非常尊重和友好。就这样,学校里的宗教活动虽然还在继续,但也变得平常化、平常化了。

但每年的圣诞节确实都很热闹。这一天一定有假期。师生们齐心协力开展活动,节日气氛热烈,大家精神抖擞。参与者各有想法:有些人会在这一天坚定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有些人会在这一天向“上帝”倾诉心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只是觉得新奇有趣,甚至宗教性根本不考虑重要性。

北京记忆丨北满女中,北京最早的西式女校

四、革命斗争

北满女子中学虽然是一所教会学校,但正如前文所述,因为它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所以它是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而诞生和成长的。中华民族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它的光芒不能不照耀着北满女中这个小小的角落。

不管外国教会设立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的师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师生当然受到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的影响,受到中国人民经历的社会变迁的影响。北满女中的师生也必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深化。

1915年,该校学生参加了二十一世纪反袁世凯卖国运动。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当时正在学校读书,参加了这次活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是当时的北满女中学生会主席。她带领同学们游行到中山公园,在数千人的讲台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不要小看我们中国人!我们有40,000 人。一万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日本兵!”当时,学生们纷纷进行爱国捐款,并发誓不再购买日本产品。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校的一些人也参加了。抗议政府的学生代表团中有一位女代表,名叫钱钟惠。她是北曼大学的毕业生,当时已经是康科迪亚女子大学的学生。

1925年五月三十运动期间,学校学生罢课参加示威,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回到学校后,同学们还在议论纷纷。北京著名历史教师宋玉珍是本次活动的参与者。

1926年“三月十八”屠杀期间,学校大批爱国学生决定参加北京各大中学学生举行的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在天安门广场的无理要求。会议结束后,他们参加示威,并前往执政政府请愿。

1931年,“九十八”事变后,全校约600名学生在学生会的号召下,开展了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的活动。他们还参加了救亡宣传大会,得到了校长、教职员工的支持。他们的支持。

1935年后,学校师生参加了“12月9日”、“12月16日”抗日救亡运动和“5月20日”运动。

“十二九”运动后,学校不少学生加入了进步革命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战前夕,学校里有读书社。其成员传播革命书籍,开展讨论时势的活动,并发布海报。抗日战争年代,上述“人民先锋队”、读书会等形式的组织一点一滴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和工作,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时,许多党员有了通过阅读接受革命理论的条件。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他们学习了稿件《论联会政府》。有的学生还联系地下党员介绍解放区的斗争情况,或参观工厂,或邀请老师一起讨论问题等。在此期间,“民主第一”的个别成员逐渐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地下党员。有的学生甚至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此后直至北平解放,北满女中地下党直接领导学校的各项革命活动。例如,1947年5月,“民盟”支部动员200多名高中生冲出校门,带队参加全市范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内战”示威活动。 - 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迫害”。当年7月,组织数十名学生参加全市助学活动,通过募捐赢得群众。

9月,陈炼和另一位地下党员、教师田聪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民盟”立即组织营救活动。 12月,国民党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余子三,“民盟”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全市抗议活动。

随着革命斗争的继续,北满女中的进步组织得到锻炼,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解放前夕,学校地下党组织已有教师7名,学生22名,正在积蓄力量迎接北平的解放。这是当时北平学校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这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解释:第一,当时北平8所教会中学共有地下党员12名,其中北满女子中学有7名。

另一方面,当时北平的中小学中,也存在有地下党支部的学校,或者是几所学校的联合支部,或者是一所学校内的师生联合支部。北满女子中学设有教师分校和学生分校,这在当时的北平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北平一解放,北满女中就抽调了三名党员和教师支援其他学校。学生党员根据党的需要,纷纷走上各自的革命岗位。

北平解放后,北满女中获得了新生。地下党的活动被公开。 (当时的支部书记是市军管会派来的刘敏同志,后来刘敏被调动,由陶凤娟接替,陶凤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退休干部、北满女子地下党成员)当时是中学。)全校师生热情地参加了迎接解放军进城的活动。干部教师学习党的教育基本纲领和相关政策。全体教职工在新一届党支部的领导下,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用户评论

淡抹烟熏妆丶

北满女中,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回忆,真是让人怀念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怀念·最初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北满女中的故事,一直想亲自去看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北京最早的西式女校,听起来就很高大上,一定很有历史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信仰

北满女中,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那些穿着校服的青春岁月。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想去北满女中看看,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气息。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北满女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期待有机会去探访。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小时候的课本里就提到过北满女中,真是传说中的学府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北京的西式女校,北满女中肯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北满女中,一个让人憧憬的地方,可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真的很想了解北满女中的历史,那一定是一段精彩的篇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扎心

北满女中,一个曾经改变无数女性命运的地方,令人敬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予之欢颜

小时候看过的照片,北满女中的建筑风格真的很独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风中摇曳着长发

北满女中,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她曾在那里学习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赤;焰﹏゛

北满女中,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能亲眼见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敬情

北京最早的西式女校,北满女中的故事一定很有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深至命

北满女中,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让人向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自繩自縛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去北满女中上学,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北满女中,一个承载了无数女性梦想的地方,永远值得怀念。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北京的记忆中,北满女中是最美好的存在,期待有生之年能一游。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